台綜院估台灣今年GDP成長僅1.45%
繼中央銀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72%,台綜院19日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45%,比去年底預估值2.51%下調逾一個百分點。
去年底,台綜院院長吳再益已預告,2023年全球經濟前景將面臨大幅下行風險,今年上半年果然見到經濟外冷內溫,台綜院對下半年經濟成長看法更是保守,也是大幅下修台灣經濟成長率至1.45%的主因。
台綜院進一步說明這次大幅下修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主要來自外在環境因素。吳再益表示,上半年全球經濟負面消息頻傳,地緣政治分裂威脅擴大,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國際直接投資活動趨向保守分散,讓全球經濟在崎嶇的道路上緩慢復甦。多數國家央行為因應通膨,緊縮貨幣政策效果今年開始顯現,但距離有效調降通膨率仍需相當時間,未來仍面臨經濟持續衰退的威脅。
吳再益說明,台灣去年下半年起受國際經濟景氣下滑影響,外需出口疲弱,經濟成長依靠體系內成長動能來推動,由於民間投資活動放緩,民間消費成為今年拉抬支撐經濟成長的支柱,也是影響今年台灣經濟表現的關鍵。
雖短期消費有暫時性利多,且上半年政府發放全民共享6,000元現金,股市也有新科技題材帶動,讓指數重回高點。但吳再益強調,通膨讓民眾生活成本增加,實質薪資倒退,除去低基期因素外,民間消費很難在短期內有效抬升,低成長環境不容樂觀,台綜院對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相對更保守,未來須審慎因應,因此大幅下修經濟成長率到1.45%。
在全球經濟情勢部份,吳再益認為,全球經濟成長復甦力道疲弱,今、明兩年成長率依然低於長期趨勢,預估今年將是除2020年疫情爆發以外,顯現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紀錄,明年預期維持緩慢復甦,面對貿易成長低於經濟成長,未來仍將要仰賴內生動能支撐。
台經濟沒起色 劉泰英示警:公共投資不足
台灣經濟沒有起色,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點出最大原因,出在執政者保守心態,導致公共投資嚴重不足,無法帶動民間投資,使實質工資倒退等,造成台灣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劉泰英指出,台灣近20多年來,實質工資都負成長,和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外界形容台灣錢淹腳目有相當大差別。當時民眾都有錢,且可預期未來工資會繼續調升,對未來樂觀,民眾才敢去消費;對照現在,民眾不一定可找到工作,即使有工作,也不確定薪資可提高,民間消費也日趨保守,更難讓台灣經濟成長不能靠內需,只能靠外銷。
但今年台灣外銷也面臨瓶頸,劉泰英強調,由於台灣出口結構過分集中在高科技產品,特別是晶片,各國在晶片競爭更激烈,台灣要利用科技出口高速成長恐有困難。
「公共投資嚴重不足,對台灣經濟成長影響尤其大」,劉泰英說因公共投資增加會帶動民間投資,就業會提高,工資才會提高,台灣經濟才會逐步復甦,現在非但沒有良性循環,經濟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近年來實質薪資非但沒有增加、甚至倒退,工資沒有提高,內需就會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