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產力出了大問題

美國經濟體系內許多非可貿易部門面臨勞動供給吃緊與氣候變遷、地緣衝突所產生日益加增的經濟震撼,如不改善,不僅生產力無法提升,未來甚至出現高度不平均的成長模式,使許多人享受不到經濟成長帶來的福祉。政府應該將投資與獎勵措施相結合,以扭轉生產力的不利趨勢,採取干預措施以提高生產力。

美國的生產力出了問題。如果只觀察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無從了解此問題的嚴重性。由於這些產品與服務只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分之一,從業人員占就業的比率也只略高於20%,符合已開發經濟體的一般情況,因此也應該考慮占GDP三分之二的非可貿易部門情況究竟如何。

經濟體系中的可貿易部門包括農林漁業,以及生產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的製造業,這些產業2021年創造的附加價值占可貿易部門的三分之一。可貿易部門也包括服務業,例如研發、諮詢、資訊及金融業,創造的附加價值占三分之二。

每位員工創造的附加價值,也成為勞動生產力的計算標準。在美國的可貿易部門,過去20年來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勞工的附加價值都穩定上升,於2021年達到人均18萬5,000美元;同期,這些產業的年均生產力成長率接近3%。

如果經濟體系中的非可貿易部門,包括就業人數眾多的政府、醫療、傳統零售、居與食品服務、育及營建等產業,也有類似的生產力成長率,則根本無須擔憂生產力會出問題。

然而,過去20年來,政府員工人附加價值成長非常緩慢,僅0.25;這只表示政府部門勞工與資本成平均年成長率,約與就業人數增加的速度相同。

目前,美國經濟體系內許多非可貿易部門,包括一些就業量庞大的產業,都遭遇勞工短缺。一部分原因在於各種壓力、安全問題、補償薪資偏低以及缺乏彈性,使勞工遠離這些工作·但是技術缺口也是原因之一。基此,如何消除勞工獲得較高技術及所得的障礙,成為任何結構轉型計畫的要件。

社會對醫療、旅宿與營建服務的需求將不會下降。因此工供給吃可能導致工資上升及物價上漲,在某種程度上能提高所得,以及能夠衡量的勞動生產力。但更需要做的是提升低生產力部門的生產力,從而緩和人口高齡化所造成的勞工供給吃緊。

對於一些快速擴張的產業而言,數位科技是促使生產力成長的重要推力。基於近年來機器人及人工智慧領域不斷突破,有理由相信這些產業的生產力將持續提升。但光是高端服務業及製造有所進展仍遠遠不夠。這些強力的科技也必須運用到低附加價值、低薪資及生產力成長偏低的部門。

基於勞動供給吃緊,以及與氣候變遷與地緣衝突有關的經濟震撼不斷,因此政府顯然應該採取干預措施以提高生產力。

除非決策官員能夠將投資與獎勵措施相結合,以扭轉生產力的不利趨勢,未來美國最多將只能達成低度的經濟成長,甚至出現高度不平均的成長模式,使許多人都享受不到經濟成長帶來的福祉。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

#本文節自經濟日報,非作商業用途,如有侵權還請告知。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