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長許嘉棟:鬆綁公股勢在必行,但民粹政治之於經濟永遠無解

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為著名經濟學家,學而優則仕40年,見證台灣金融政策數次重大轉折與產業的潮起潮落。過去他在財政部部長、央行副總裁任內,都以直諫敢言著稱,即便重心轉至撰述與教學,在接受財訊「新銀行開放30年」專題訪問時,對體制的批判力道仍犀利不減當年,以下為許嘉棟以第一人稱的專訪內容:

民粹政治凌駕專業永遠是問題

80年代在國際自由化浪潮的衝擊下,台灣社會對於金融政策也有很多辯論,最重要的有兩個:一、要利率市場化優先還是要先開放銀行新設?二、要先開放民營還是公股先民營化?由於當時只有十幾家公營銀行,存放市占率超過八成,但經營綁手綁腳,如果先開放民營,一定無法和靈活的民營銀行競爭,因此理論上應該先讓公營銀行民營化,提高公營效率、脫離預算人事的綁手綁腳後,再開放民營來刺激市場競爭。

然而,理論歸理論,實務上有兩個麻煩:首先是員工反彈,公務員鐵飯碗就好,抗拒民營化。另外,就是政治凌駕專業;那時的三商銀根本被省議員當禁臠予取予求,要塞人、要疏通,誰敢說不?直到凍省,政治重心移到立法院,三商銀才能民營化。

不過,理論上民營化後,政府持股已降到50%以下,公股董總早就不需去立法院備詢,但現在還是得去;財政部想賣公股股票,也會被財經立委反對,要捍衛國家財產。財政部希望公股行庫成長,但自己沒錢增資,所以公營銀行很難長大,民營則是一直往前衝,導致現在民進國退的局面。鬆綁公股勢在必行,但民粹政治之於經濟永遠無解。

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性專業銀行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否則農業、基礎建設融資、中小企業紓困,誰來做?十信案、力霸案爆發,誰出面解決問題金融?早期沒有金融重建基金和中央存保公司,都是政府一個命令,公股概括承受,替社會收爛攤子,只是要不要這麼多家?可以研議。

服務普及化:唯國際競爭力仍不足

銀行不像一般企業,倒了就倒了,銀行被擠兌會爆發社會的信心危機,牽連整個實體經濟,所以一定是特許事業,並且要求比較高的資本額,就算連虧十年也不會倒。我認為,幾次弊案真正的問題在於監管,而不是開放太多家、過度金融的原因;家數太多,導致的問題應該是至今台灣仍沒有一家夠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銀行。

對於未來發展,我建議政府應規劃金融產業發展藍圖,不能只是監管而已。新金融(純網銀)與傳統銀行最大的差別其實是交易型態,線上申貸辦卡、掃碼支付、機器人理財,都是科技進步讓業務朝網路發展,讓消費者更方便接觸金融。

雖然開放了3家純網銀,台灣發展還是比國際慢,主要也是信用卡、ATM太方便。現在利差這麼小,銀行能賺錢其實是靠手續費和投資收入,過度倚賴也會導致不正常,當局者應對此存憂患意識。

相關新聞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
高雄資產專區7月才熱鬧開張,9月即迎來 金管會 的「聯合訪視」。據了解,檢查局與銀行局已陸續對進駐專區內15家銀行做「體檢」,重點直指「...
美國總統川普將H-1B工作簽證費用提高至10萬美元,新措施21日生效,許多科技巨擘緊急要求海外簽證持有員工返回美國。白宮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