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預算5年增4倍 台灣女性為何還是選擇不婚不生?

2020年是台灣「生死交關」的一年,出生數較死亡數少了近8千人,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顯示當局近年來推動的少子化對策,恐力有未逮。說到生育率低迷,幾乎都會提到女性教育程度高,年輕人偏好自由主義,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不生。但若耙梳其背後結構性因素,可發現晚婚與低薪才是問題所在。

經濟好轉,台灣生育率卻溜滑梯

事實上台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雖未必高於鄰近國家,但育齡婦女25歲至34歲間者的勞參率卻高達85%以上,甚至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因此如欲提高生育率,勢必在營造友善生育職場部分,加強力道。

觀察近十年來的出生數變化發現,在蔡英文總統任內幾乎呈直線下墜趨勢,雖台灣近期經濟情況有轉好趨勢,但為何生育率還是直直落?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發現,蔡政府在2018年7月26日就端出「史上第一次幼托政策」,內容包括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量、建置准公共化機制、擴大發放0-4歲育兒津貼、鼓勵企業設置托兒機構等,但這些做法仍未能如願保住生育率,特別是2020年竟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所以在今(110)年2月又提少子女化對策第二期計畫,以「加碼」催生為主,即調高育兒津貼、增加托育學費補助。

少子化對策預算連年增加,卻未見成效

由於育齡女性多在職場,晚婚造成生育期間縮短,因此單靠托育政策是不足以提升生育率的,必須同時在友善生育職場層面,再加把勁。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遂與陳玉珍、吳怡玎兩位立法委員合作,提出「將育嬰留職停薪由六成薪增加至七成五」與「懷孕特別扣除額」兩項修法,並呼籲當局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應該合併育兒津貼,嘉惠年輕夫妻,同時運用彈性工時與遠距上班,打造一個更適宜女性孕育、教育下一代的環境。

為何需要「懷孕特別扣除額」?主要是晚婚已成現代社會趨勢,統計也顯示六成以上的新生兒產自30歲以上女性,所以懷孕一事必須特別慎重,除了備孕,亦需補充特定營養,孕期保健同樣不可輕忽,實有必要增列「懷孕特別扣除額」,以減輕婦女生育負擔。

區別「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與「育兒津貼」

目前「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與「育兒津貼」只能擇其一的規定,也應該開放兩者都可受領,因為「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是補償工作損失,而「育兒津貼」是減輕父母育兒的負擔,兩件事的屬性完全同。此外,因為疫情的關係,遠距工作漸為職場所接受,如果能配合《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彈性工時規定,可讓年輕夫妻再照顧子女時更能調配時間,不用天天趕著接送孩子去托兒所、幼稚園。昨日適逢國際婦女節,如何有效提升國人對生育下一代的意願,是政府值得長遠規劃的目標,也期待未來能打造友善生育職場,解決即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問題。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