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亞洲生技大會 重點談話整理

2021年亞洲生技大會 (BIO Asia-Taiwan 2021) 21日以線上盛大開幕,諾貝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生醫愛迪生/Moderna共同創辦人Robert Langer等重磅大咖同台演講,各與會來賓重點談話如下:

2021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1)今(21)日舉行線上開幕儀式,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期盼世界看見台灣防疫及生技醫療科技亮點,促進國際合作,讓台灣在世界生醫產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進一步提升台灣對全球健康福祉的貢獻。

副總統賴清德更提及,台灣面臨COVID-19和Delta變種病毒侵襲,現在疫情已大致控制住。展望未來,如何藉由這次危機,繼續超前部署、全面檢視台灣的防疫體系,盤點台灣生技產業的優勢與劣勢,為下一次危機預做準備,這將是在亞洲努力的重點。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指出,去(2020)年全年台灣生技產業產值已達6,000億元,年成長7.4%,預期在疫情催化下,台灣生技產業產值可望持續攀升;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則表示,期待透過亞洲生技大會,為許多因疫情而動彈不得的生技醫藥產業,提供尋求國際夥伴、洽談合作及授權募資的機會,並藉此防疫時機和亮點,帶動生技產業更快速發展。

吳忠勳強調,疫情凸顯生技產業的重要性,生技產業涵蓋製藥、醫療器材、應用生技及健康福祉四大領域;據統計,去年台灣生技產業產值為6,011億元,其中,醫材產值呈雙位數成長,製藥、應用生技和健康福祉也都有3%-5%年增幅;而去年生技產業投資金額也攀升近700億元,創下近年新高,預期在疫情持續發展下,台灣生技產業的產值可望持續攀升。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則表示,在這次疫情當中能了解到,只有很好的醫生和醫療機構是不行的,檢測、藥品與疫苗還是要依靠產業,產業是人民健康很重要的一環。他期盼透過亞洲生技大會,為許多因疫情而動彈不得的生技醫藥產業,提供尋求國際夥伴、洽談合作和授權募資的機會,並且藉此防疫時機及亮點,讓國際走入台灣,也讓台灣走入全球市場,帶動生技產業更快速發展。

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也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不能只靠政府,當學術研究轉譯到臨床,最後要靠產業進行量產。

諾貝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認為,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對抗病原體大流行的良方,在新冠疫苗有進展下,其開發的C型肝炎疫苗將進臨床,中和抗體是重要評估指標

另外,艾昆緯(IQVIA)全球製藥策略副總裁Graham Lewis指出,藥廠必須因應後疫時代的趨勢變化調整現有的產品線,也須重視中國大陸成為美國外市場首選的變化。

全球BIO國際事務執行副總Joseph Damond則表示,疫情下國際關係的隱憂須注意,也期許未來台、美間能有更多抗疫和經濟的合作。

針對台灣疫苗現況看法

莫德納訂單爆量 李鍾熙:爭取現在交貨很困難

李鍾熙表示,莫德納疫苗今年已簽約尚待出貨訂單金額就有184億美元,訂單滿到不能再滿,可以想像台灣要爭取現在交貨有多困難。

一連5天線上舉行的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今天開幕,包括諾貝爾生醫獎的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生醫愛迪生/莫德納(Moderna)共同創辦人蘭格(Robert Langer) 等生醫界重量級專家在線上發表演說,共同探討疫後生技新時代產業大趨勢。

除了有超過百名講者將聚焦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5大主題進行專業演講外,包括李鍾熙、副總統賴清德、全球生技協會(BIO)總裁Michelle McMurry-Heath、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等人也在線上致詞。

Michelle McMurry-Heath致詞指出,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已有17個疫苗發展計畫及後期臨床試驗出現,希望這次大會的討論,將有助於未來相關防疫研發和政策制定。

針對台灣爭取莫德納疫苗代工的機會,李鍾熙在生技大會線上記者會中表示,除了技術能力外,還要看有多少能量,如果能量太小,代工成本高就沒有競爭力。

李鍾熙表示,台灣在mRNA技術上還有一些距離,無論從能量或能力來看,依目前狀況看恐怕不容易,實驗室能做不代表可以真正量產,還差很遠,因為涉及的技術層面很多。

李鍾熙分析,產能不是蓋一座工廠就有,除了代工疫苗之外,平常不可能讓工廠閒置,要做不同產品才能維持營運,要有一定的投資報酬率;這牽涉到產業發展,需要有足夠的生意,才能放大產能。

他說,台灣也在研發國產疫苗,高端、聯亞都屬於重組蛋白疫苗,不過台灣還沒有量產mRNA疫苗的相關經驗,以現有產能來看,台灣要爭取疫苗代工可能不容易。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認為,儘管中研院在mRNA的技術已有初步成果,但中間還有很多關卡,難度非常大,代工或研發無論如何都需要跟原廠合作、談授權,從轉移技術到教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如果找一家就可以達到要求的量,通常不會去找到3或5家,因此代工廠商自己本身的量能很重要。

至於購買疫苗問題,李鍾熙說,今年他有參與一部分的疫苗採購,政府在今年2、3月有一些接觸,包括莫德納疫苗,但政府希望在6月前交貨,其實做不到,疫苗都非常難訂,需要等到明年。

李鍾熙透露,今年莫德納已簽約尚待出貨的疫苗金額高達184億美元,訂單已滿到不能再滿,台灣要去爭取現在交貨,可以想像有多困難。全球今年估計可以生產疫苗約100億至110億劑,換算全球如果每人2劑,還是不夠。

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在演講中也提到,COVID-19疫苗有進展,其研發的C型肝炎疫苗能引起廣泛的中和抗體,與CD4+和CD8+ T細胞免疫反應,預計將於2022年進入臨床一期試驗,2023年至2025進入臨床二期試驗。

陳建仁:擴大台灣疫苗接種 期望未來3個月達65%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2021亞洲生技大會線上開幕式發表演說,他除了分享台灣精準醫學的未來展望,也談及台灣的疫情衝擊和應對。他表示,台灣應盡快擴大疫苗接種,期望未來3個月疫苗接種率可達到65%。

由於全世界都面臨新冠疫情(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衝擊,陳建仁分享台灣從去年至今如何以精準醫學方式面對新冠病毒。

陳建仁表示,台灣執行精準預防新冠疫情的政策,透過邊境管制、接觸追縱、居家隔離和精準檢驗,台灣沒有封鎖城市、大量篩檢,而是採用資通訊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慧來預防新冠疫情;針對隔離民眾,政府也利用數位追蹤系統,確保民眾遵守政府規定。

陳建仁提到,2020年11月起,疫苗政策已成為預防新冠病毒的重點,如以色列從2020年12月開始增加接種比例後,新冠疫情的確診即死亡數都降低;但不是所有疫苗效果都相同,例如智利雖然接種科興疫苗比率高,但感染跟死亡率並沒有降低。

不過,陳建仁也表示,雖然台灣2020年新冠疫情控制良好,但2021年沒有取得足夠的疫苗供應,且加上Alpha變異株,5月開始爆發大規模流行病,一度每日約500多人確診,但政府嚴謹控制後,確診數已經下滑。

陳建仁強調,台灣應盡快擴大疫苗接種,而台灣在7月初約有9%人口接種疫苗,期望未來3個月65%人口都能接種疫苗。

談及精準醫學,陳建仁表示,過往的醫學準則是由同一套標準適應所有醫學,但目前已轉成分層醫學、精準醫學,以便確保提供病患正確的治療方法。

陳建仁表示,推展台灣精準醫學有兩項使命,第一是接軌國際上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解決方案,希望台灣能建立基因體、醫療保險的大數據平台,並針對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建立預防、診斷、治療、照顧系統。

陳建仁也說,政府也應發展預防流行病的方案,並與全球生物醫學及企業合作。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