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香港泛民主派3年前發起的立法會初選案被指觸犯國安法,經過七百多天關押,案件7號開審, 本案是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檢控。由於大部分人兩年來在未審未判的情況下被囚,加上不獲保釋且案件在未設有陪審團的情況下由國安法指定法官審理,審訊的公平性備受爭議。

中研院院士 朱雲漢 五日辭世,享壽六十七歲。 中研院 昨表示,朱雲漢為研究台灣民主化、政治經濟發展及兩岸關係的權威,相關著作對該領域具啟發性、影響深遠。中研院政治所指出,朱對台灣發展政治學的貢獻,以及推動台灣與國際學界的緊密合作,都將永遠為台灣政治學界所感念,並為國際合作夥伴與好友們深深懷念。

台北書展將於31日開幕,文化部今年啟動「文化產業减碳科研輔導計畫 」,書展成為重要示範場域,多個展區都以「淨零碳排」為目標打造;參展民眾首次可透過刷交通票卡如悠遊卡入場參觀、大量減少紙本門票,希望推廣民眾環保意識、讓閱讀與環境都能永續發展。

為紀念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08年起共同舉辦「余紀忠講座」,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與學生們分享學術歷程。本年度活動於12月13日在央大舉行,特別邀請到中研院賀曾樸院士分享觀測歷程,帶領大家探索黑洞的神秘故事。

當代重要思想史家林毓生,於本月22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辭世,享壽88歲。林毓生院士對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有著重大貢獻,並奉獻心力於學術研究,培育並影響無數學者,其離世可謂一個時代的結束。徐瑾經紀人為金融時報中文版財經版主編,於林毓生院士生前曾多次接觸,感念院士一生對中國思想與文化的研究,用文字記錄其敦厚、謙讓、公正的風骨。一位真正的學者,林毓生當之無愧。

中央研究院週三表示,1994年獲選第20屆中研院士的思想史家林毓生,22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辭世,享壽88歲。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全體董事們同表哀痛,緬懷林毓生院士對台灣人文學術成長的重大貢獻,院士的離世是謂一個時代的結束。

傳統媒體產業因網路的興起,已度過將近十年的寒冬,在世界各國都在全力修法的今天,臺灣除了今年六月提出頗有爭議的「中介法」外,近期又爆出「鏡電視」移頻等爭議,到底我國電視產業崩壞至今,哪個單位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呢?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如何定義。

「新聞議價法」從澳洲開第一槍後,爭議多時,台灣方面25日行政院召開跨部會會議,會中公布產業損害報告,承諾在1個月內邀集數位平台業者與新聞業者進行首次對話,未來「不排除立法」,但相關細則將再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