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全球暖化問題嚴重,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要求環保署積極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作業,並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同時也要與經濟部等研議碳定價制度。

日前有一家新聞網站與民調公司合作公布美國品牌聲譽與形象排名,第一名是近十年備受關注的環保戶外服飾與運動用品公司「巴塔哥尼亞」!

「長期來看,未來下雨的情況,臺灣的水資源、自然災害的情況都容不樂觀。」中研院環變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認為,依據氣候變遷推估的情境,雖然本次為號稱百年一遇的大旱,但未來類似的旱象極可能更加頻繁。

今年四月,美國總統拜登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展開雙邊線上會談,中方重申在二○六○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方在重返巴黎協定後,喊出二○五○年達到碳中和,G20成員國紛紛跟進提出承諾,世界喊得火熱,台灣中小企業相對無感,碳權、碳中和這攸關民生經濟的重大議題,被嚴峻的疫情淹沒,實令人憂心。

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台灣把焦點放在本土化,而非國際化,政府努力打造國家隊,滿足國內市場,卻缺乏成為亞洲樞紐的願景。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今(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是國際少數將國家長期減量目標入法者,...

為落實地方創生,行政院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規劃了五支箭,其中第一支箭是「企業投資故鄉」,旨在補強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人、地、產」中相對欠缺的產業面,鼓勵企業基於故鄉情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協助地方產業興起。

近十幾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環境負擔益見沉重,綠色永續的價值普遍受到社會重視。多年的行政治理,習以發展經濟為重,在政黨政治角力下,對新價值態度反覆,核能除役及廢核爭議不休,永續議題多流為政客操弄,新能源、再生能源開發亦因而遲緩。政府在社會環境變遷及國營事業民營化,電業市場競爭日劇的過程中,台電身為國營事業,各界對經營效率有所期盼時,績效不彰虧損連連。又於政院提出油電雙漲,在溝通不良,媒體與民眾諸多置疑下觸礁,台電曾幾何時己輝煌不再,挑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