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18年3月3日起,每周六上午9:30到10:00,與正聲廣播電台「政經天下」節目合作專題單元「公義與永續」。

氣候變遷為近年全球及各國關注議題,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結束時,195個締約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帶領全球面對低碳趨勢,而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責無旁貸的必需共同面對環境變遷議題。本(2016)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李遠哲院士擔任主講人。盼能透過李院士的剖析,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環境變遷相關議題,並投注心力共同改善台灣環境變遷現象。

李遠哲院士從巴黎氣候協定COP21開始談起,...

農委會林務局與時報文教基金會一同策劃了一系列的台灣生態旅遊活動,以森林之美的奧萬大林區展開新森活運動的首部曲,在時報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聖芬、林務局長黃裕星、林業處長賴建興及Lonely Planet旅遊作者Rebert Storey(左至右)一同參與下啟動 。

台灣之所以成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主要是她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島面積57%面積都是森林覆蓋,而2002年為聯合國「國際生態旅遊年」,擁有豐富森林生態資源的台灣,...

時報文教基金會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舉辦的「再造九份二山-原鄉重建之夜」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會中邀請各族的原住民在現場歌唱、舞蹈、吟詩,希望原住民愛好大自然的原始本性,使綠化山林的推動工作變得豐富而活潑。

行政院院長唐飛、政務委員黃榮村、陳錦煌、立委趙永清、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時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余範英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局長徐享崑都應邀親臨現場。

微涼的晚間,台北中正紀念堂充滿原住民的熱情。在蔚藍的燈光下,「...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的「水的關懷─二十一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今天早上在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特代表陳水扁總統致詞,對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結合政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及熱心環保工作者,共同研商永續經營水資源的策略與方針表達由衷的嘉勉。

陳總統在書面中指出,去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人民深刻經歷到山川變色的衝擊,今年的高屏溪毒水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南台灣的河川生命資源,已遭受到致命的戕害。...

嘉義縣阿里山鄉村的「達娜伊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小溪,溪中盛產肉質鮮美的鯝魚,因此有「鯝魚故鄉」的美喻,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經常有歹徒前往毒魚、電魚,使得當地的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令當地村民深惡痛絕。

山美村民因為無法忍受歹徒這種行為,在民國77年10月的村民大會中通過生態保育方案,將18公里長的傳統漁場捐獻出來,由村民共同保育,並組成河 川巡邏隊,在村中壯丁的晝夜巡守下,讓宵小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溪谷中的魚蝦也迅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