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因應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及歐盟宣布CBAM對企業影響評估及因應措施,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邀請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等正副首長專題報告。環保署表示擬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本月預告修正條文及意見徵詢。

新冠肺炎與失控的碳排放有如大洪水來臨,為人類帶來毀滅,也帶來機會。展望未來的世界局勢,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未來有兩本護照很重要,第一本是疫苗護照,沒有疫苗護照,出不了國;另一本是碳排放護照,必須詳細記載碳足跡,才能做生意。

農委會林務局29日舉辦記者會,多個機關單位共同簽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合作協議,3年內將整合資料上線,盼資料量衝到亞洲第一。

極端氣候防澇抗旱 營建署推廣「都市總合治水」策略 污水處理廠成都市能資源庫。

為了拯救環境,各國政府和國際大企業掀起零碳排趨勢,這股趨勢有多強烈?台灣綠能業者形容「這是現在進行式」,無數中小企業非常擔心,若未採用綠電將遭國際客戶「轉單」,紛紛開始布局能源轉型,顯示氣候變遷的連鎖效應,已襲向台灣業界。

全球暖化下極端氣候現象加劇、災難頻繁,三大洲近幾周來爆發破紀錄的熱浪、洪水、乾旱,生態系統面臨嚴重危機。於2015年12月12日的《巴黎協定》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之內,確定明確目標,透過每5年檢視減排成績。

5年已匆匆過去,2021年8月10日聯合國IPCC報告考量的五種溫室氣體排放(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自2015年7月上路後,環保署將修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今年8月30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裁示,修法草案應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

立法院23日舉行常設委員會召委選舉,其中由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民進黨立委莊競程拿下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