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國在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將台灣、日本和南韓的科技供應商與中國大陸共同列為國家安全的「危險性風險」,突顯華府強化供應鏈自主的渴望。分析師和產業領袖表示,這項報告是對亞洲的供應商示警,亞洲的業者應該準備改變其長期策略。
美國參眾議員17日同步在參眾兩院重提「台灣防衛法案」,確保美國具有阻止中國入侵台灣,不會造成既成事實的能力。路透社報導,美國眾議院民主共和兩黨議員試圖促進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以作為美國國會對中強硬措施的一部分。
編者按:本土疫情延燒,目前疫苗的採購與實際到貨數,是全民能否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要素之一,從上個月政商和宗教界民間人士便紛紛表態,願協助由不同管道採購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願親自購入500萬劑BNT疫苗的議題,讓許多人也關心最後究竟能否順利取得疫苗。
美國務院亞太助卿提名人康達出席國會聽證會表示,美台關係至關重要,他將進一步發展與民主夥伴台灣的強健關係,也會致力履行台灣關係法內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
美國總統拜登15日與歐盟領導人舉行峰會,根據會後聲明,美歐領導人承諾在終結疫情、貿易合作,與應對俄羅斯等領域,建立高層工作小組或對話管道;美歐將協調一致與中國大陸往來,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共同關切領域合作,並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十三日在峰會公報中首度提及台灣局勢。日媒報導,G7各國原對提及台灣有歧異,法德不願得罪中國大陸,面露難色,在日美力促下,各國領袖於公報發表前數小時才定案。對此,蔡英文總統沒有多加發言,僅表示須堅守信念。
編按:從美中角力 看國際新興科技布局趨勢與台灣的挑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李佩縈、陳麗芬於《工商時報》撰文提出觀點指出,為了確保在敏感產業與國際策略夥伴對台的信賴關係,台廠須先盤點自身的供應鏈安全性,並避免政治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今天公布關於美國取得從半導體到電動車電池等關鍵產品的檢討結果,並表示美國將成立新的行動小組對抗不公平貿易行為,鎖定中國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