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遇上「去全球化」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福魯哈爾撰文指出,全球化經歷疫情造成的中斷後,全球精英將再次齊聚瑞士舉行世界經濟論壇,對話將圍繞對於去全球化及對其不滿展開。她強調此次的中心觀點圍繞在「讓中國與美國脫鉤是行不通的」;除非我們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新自由主義現狀,否則我們將迎來厄運。

疫情期間中斷兩年後,全球精英將再次齊聚瑞士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對話將圍繞去全球化及對其不滿展開。福魯哈爾強調將圍繞在的中心觀點是「讓中國與美國脫鉤是行不通的」;自由貿易始終像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活躍於19世紀初葉的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對經濟學作出系統的貢獻——譯者注)所認為的那樣發揮作用;除非我們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新自由主義現狀,否則我們將迎來厄運。

本專欄的讀者們會知道,我不同意這些斷言。沒錯,最近一輪全球化產生了世界聞所未聞的巨大財富。不幸的是,正如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所指出的,對於從貿易獲得的每一美元效率收益,通常會有造福於富人的50美元再分配。由此造成的經濟和政治後果,正是我們目前處於去全球化時期的關鍵原因。

即便供應鏈正在迅速變得更加區域化和本地化,學者和政策制定者仍在辯論脫鉤是否可能。他們應該走出象牙塔,與更多企業高管和勞工領袖對話。在經濟學家們辯論「可能」的同時,企業爽快接受了「後新自由主義世界」(post-neoliberal world)的新現實,並以創造性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促進增長的方式——進行調整。

例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新興市場正在打造關鍵商品的區域生產網路。最終,這可能創造出更具韌性的貿易路徑和新的發展模式,這些路徑和模式不完全依賴於通過越來越昂貴、而且在政治上有爭議的長途運輸路線向少數富裕國家出口廉價商品。

幾乎在所有地方,去中心化技術和大數據都在為更多的「本地為本地」(local for local)生產創造條件,這種模式最終可能對地球也是一件好事。增材製造(AM)是達沃斯議程上的另一個重要話題。例如,3D打印的房屋正在廣泛快速地得到應用,不僅是作為災區的快速住房解決方案,也在美國等富裕國家被當作應對租金通脹的可能解決方案。

簡言之,後新自由主義世界並不全是壞的,也不全是好的——它只是不同而已。而至關重要的是,它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層的現實。自由放任貿易的一大神話是政治和文化價值觀無關緊要——如果兩個國家可以在彼此間進行貿易,那麼雙方都總是會變得更富裕、境況更好,就這麼簡單。這是經典的李嘉圖比喻,但就連李嘉圖本人當年也不完全相信。

他不僅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人類會擁有將整條生產鏈外包的技術(而不是像1817年常見的情形那樣,只是從外部獲取用於生產成品的原材料),他還相信「大多數有財產的人將會滿足於在本國獲取較低的利潤,而不是尋求將自己的財富放在國外產生更多利潤。」他顯然從未聽到過達沃斯的高見。

不能鼓勵民族主義。但質疑傳統的經濟智慧是可以鼓勵的。不妨考慮關於製造業的辯論,這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另一個話題。許多經濟學家指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富裕國家,甚至在許多貧窮國家,製造業在工作崗位中所佔的比例很小,而且還在下降。各國應該向食物鏈上方移動,注重服務業就業,同時放棄工廠工作。但就像商界的任何人都知道的,與就業數據顯示的情況相比,製造業與服務業始終更為相互交織,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它們正變得更加如此。

研究表明,各類知識密集型企業傾向於在製造中心更頻繁地湧現,推動孕育它們的國家實現更高水平的增長。向數位化發展下一階段的持續邁進——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物聯網」——將給這一趨勢注入興奮劑。由於數據存在於製成品中,工廠工作與知識工作之間不再存在真正的界限。

不妨考慮汽車輪胎這種簡單產品。隨著汽車的自動駕駛程度不斷提高,輪胎成為路面與汽車之間的關鍵訊息收集節點,起到監測狀況、跟蹤運動軌跡等等的作用。普利司通(Bridgestone)、倍耐力(Pirelli)、米其林(Michelin)等公司正紛紛將傳感器集成至輪胎產品,以採集這些有價值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將被其他許多公司和行業分析,創造出我們甚至還無法想象的全新業務和就業機會。誰擁有這些數據?最有可能的是製造相關產品的企業和國家。

這不是支持加徵關稅或尋求用自主生產替代進口的論據,甚至也不是支持產業政策的論據(儘管我不反對這類政策)。相反,它是一種呼籲,懇請我們在思索正在出現的經濟秩序時,能稍微多想幾步。太多時候,我們傾向於依賴舊思維,因為我們的新世界還沒有一套「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但這不會使過時的模式更好地發揮作用。

不管上世紀90年代的政客怎麼告訴我們,全球化並非不可避免。要讓任何政治經濟體能夠運轉,它必須服務於國內需要。我們今天經歷的轉變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從這層意義上說,去全球化與我們之前經歷過的事情並沒有太大不同。

相關新聞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抵上海,26日與王毅會談,聚焦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等4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4日飛抵上海,...
美國參議院周二晚上通過延宕已久953億美元的援外法案,除將急需的軍火送至烏克蘭外,也將加強以色列的飛彈防空系統,並軍援台灣在內的印太夥伴。...
微軟4/16表示將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人工智慧巨頭G42投資15億美元,這項交易主要由拜登政府精心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