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辯論會 政府不該抹黑反萊豬

編者按: 公投案上周六舉行首場辦論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提出,萊豬不是食安議題,而是臺灣重要國際經貿議題;此一發言引發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不滿,認為萊豬就是食安議題,政府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貿易規範包裝宣傳,是在欺騙國人。

十三日下午看電視的公投辯論,感到非常失望。公投是民主的最後防線,政府應該提供正確的資訊給國人,以便做正確的選擇,讓公投結果能正確的解決爭議的問題。可是從開始就用選舉口號來告訴國人,用抹黑的手法來混淆議題的本質,政府完全不負責任的態度,讓公投成為另一場選舉,真是可悲。

從我熟悉的反萊豬案來談,反方迴避食安問題,一直以加入CPTPP需要遵循國際規範來支持開放萊豬,是張飛打岳飛。我們因美國的關切強行通過開放萊豬及其產品,且開放卅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這是非常嚴肅的食安議題,政府卻以加入CPTPP為理由來宣傳,完全在欺騙國人。

首先,美國不是CPTPP成員,怎麼說拒絕美國的要求會影響我加入CPTPP?況且目前成員國也有拒絕萊牛國家,比如紐西蘭、澳洲,大多數國家也都在國內禁用萊劑,這些國家怎麼可能會因我國拒絕萊豬而成為入會障礙,政府不老實的說法是在糢糊焦點。

二○一二年我參與開放萊牛的過程,感受到在野黨的強大杯葛,甚至大於美國的壓力。記得當時,占據立法院六天五夜癱瘓所有議程,在保護國人食安,今昔對照讓人憤怒。食安問題不問科學證據,反用政治方式解決,這是國人的悲哀。

辯論攻防開始,就在爭議萊豬=美豬。記得當年,就是民進黨說萊牛=毒牛,當時就是開放美牛,直到最近行政院發言人還誤以為美牛=萊牛而辭職道歉,就可以知道究竟誰才是模糊焦點,打迷糊仗的始作俑者。

從食安觀點談開放萊牛和萊豬的不同,二○一二開放萊牛有「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四項開放原則;但二○二○年的開放萊豬,沒有任何原則可依循,各地方政府若要制定更嚴格的規範一律不准,視地制法為無物,把國人食安問題拋在腦後。

這次開放萊豬及產品就包括豬內臟,而內臟萊劑殘留量是豬肉的二至十五倍,而且美國很少食用豬內臟,都做為飼料,因此食安標準寬鬆,這二年進口的豬內臟約占進口總量的廿至廿五%,這些都不可含萊劑;一旦鬆綁,豬內臟含萊劑的風險是很高的。

萊豬的開放,其實對於我國加入CPTPP沒有任何幫助與意義,只是徒增國人食安的風險,政府實在應借公投來解套,不應該一直錯下去。

本文作者:陳保基 (農委會前主委、台大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