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民無信不立

孔子在《論語.顏淵》提到治國為政有三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用現代人說法,「足食」就是經濟要好,「足兵」是國防夠強,而「民信之」是民眾要信任政府。如果進一步替這三項要素排列優先次序,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是「民信之」,其次是「足食」,最後才是「足兵」。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此一為政之道,但它仍然適用於現代國家的治理;然而,當今執政黨的治國之道,似乎把三者的優先次序給顛倒了,執政團隊花最多精力時間在國安認知作戰,其次是民生經濟,而不大在乎「民信之」。

要人民信任政府,關鍵當然在於政府能否開誠布公、言而有信。如果政府隱晦不透明或企圖操弄媒體,對人民進行認知大作戰,在這個網路媒體氾濫的時代往往會適得其反。以最近與美國的關稅和貿易談判為例,主流媒體大幅報導我們陸續派了不少高官赴美,也帶了很多台灣企業去美國,但他們究竟見到誰、談了什麼、進度為何?卻是諱莫若深。此外,台幣急升究竟有無美方壓力,也一直沒有合理的說法。大家覺得政府只願意讓民眾聽到正面消息,卻不願揭露完整的真相,網路上因而出現許多猜測和流言,導致人民普遍不信任政府。

遠見雜誌在「二○二四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中發現,台灣民眾最不信任的五種職業分別是:新聞記者、立委、法官、縣市議員及中央部會首長。除了新聞記者外,其他四種職業竟然都是政府的重要職務。而新聞記者雖不是政府官員,卻負有傳遞和釐清公共資訊之責,是建立社會信任的重要橋梁,很諷刺地卻成為民眾最不信任的群體。

更嚴重的是,司法體系是維護民主法制最重要的一環,台灣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卻長期徘徊在二至三成之間,遠低於其他民主國家。再者,根據最近美麗島電子報、TVBS等民調顯示,賴總統就任總統滿一年之際,民眾對其不信任的比率已高於信任,在在顯示民眾極不信任政府。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同意,面對中共日益強大的威脅,政府確實要加強國防與全民防衛韌性。然而,強韌國安的基礎不僅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更仰賴人民的團結與信任。我們總是在喊台積電或半導體產業是護國神山,卻沒聽到誰在說「國軍是護國神山」,這在某個意義上說明了國防實力不足恃,而須靠半導體來保護台灣。而台積電得以成功,正是建立在客戶對台積電的「信任」基礎上。

剛去世的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巨擘約瑟夫.奈伊創造了「軟實力」與「巧實力」的觀念,強調國家不能只靠國防軍備,還要有其他文化、價值等實力;他認為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信譽是最稀缺的資源,而文化和價值等軟實力可以有效地增強國家的信譽。奈伊的看法原本是針對國際關係而論,但完全適用在國內政治上。執政者最珍貴的資產是信譽而不是權力;如果執政者只在乎權力卻不重視信譽,終將失去人民信任、進而失去權力,甚至可能帶給國家滅頂式的巨大災難。

現今台灣民主政治的嚴酷挑戰不只來自對岸的威脅,更來自於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要重建信任之道,執政黨必須有謙卑的心與包容的量,願意開誠布公、分享權力、真心實踐賴總統自己說的:「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然而知易行難,掌握政治權力者何時才願意放下成見和對立,將「民信之」放在黨派利益之上呢?

(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葉匡時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臺灣政治人物及管理學家
現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實聯精密化學副董事長。
經歷:曾任交通部部長及高雄市副市長、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亞太公私合夥建設發展協會理事長。

相關專欄

過去兩年因為氣候變遷、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對抗的三大因素影響,使得全球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
ESG是許多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時髦名詞。E是指生態環境(Environment)的維護;S代表社會性(Social),包括對社區、員工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