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拉輝達、超微 齊救英特爾?

路透本月12日獨家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已向輝達(Nvidia)、超微(AMD)及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等企業提議,以新設合資企業形式經營美國半導體企業英特爾(Intel)的晶圓代工業務,由台積電負責該部門營運,但持股比例不超過50%。台積電不評論市場傳言。業界則分析,台積電一向專注本業,主動提議接手英特爾晶圓廠的可能性低。同日英特爾發布聲明表示,任命65歲的陳立武(Lip-Bu Tan)為下一任首席執行長,自3月18日起生效,消息公布後,英特爾盤後股價應聲大漲超過1成。
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在推動美國先進製造業的發展之際,極希望能重振英特爾的命運,美國政府先前曾要求台積電協助英特爾扭轉困境,台積電早在3日宣布擴大對美投資前,就已向潛在投資方提出合資企業一案。然而,上述多方合作的談判尚處初期階段,金額尚在評估,由於美方不樂見英特爾代工部門完全落入外企之手,任何交易仍需取得美國政府批准。
對此,市場人士指出,英特爾不僅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也是輝達和超微潛在的競爭對手,各方的利益衝突,合作計畫執行難度高。業界分析,台積電一向專注本業,且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先前已公開表示沒有興趣收購英特爾晶圓廠,台積電主動提議合資公司並經營英特爾晶圓廠的可能性低。
美國晶片供應鏈 仍有隱憂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3日與川普會後宣布擴大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3座晶圓廠、研發中心和2座先進封裝廠。然而,《金融時報》指出,鉅額投資也無法消解美國在晶片供應鏈的戰略問題,即台積電高度依賴台灣生產先進晶片,即使追加對美投資,也無法改變現狀。若台海局勢惡化,美國晶片供應鏈的安全仍存隱憂。
同時,若英特爾全面退出製造業務,將進一步強化台積電的市場主導地位,同樣對美國晶片產業有不利影響。文中稱,台積電缺乏競爭對手並非美國所樂見,在白宮為吸引外企設廠而沾沾自喜時,也需要為英特爾尋找解方。先前已有跡象表明,川普希望台積電向英特爾伸出援手,彌補美國在晶片生產方面的不足。
路透指出,英特爾董事會內部意見分歧,部分成員強烈反對將代工部門交由長年宿敵管理。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原先力推代工業務,但去年12月離職後,繼任者決定擱置即將問世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晶片。
在製造層面,英特爾與台積電的技術與設備都存在高度差異,讓合作面臨成本與人力的雙重考驗。英特爾正和輝達及博通測試最先進的18A製程,試圖縮小與台積電的差距,但雙方在18A技術評估上的歧見已成談判中一大爭端。
根據公司財報,英特爾2024年淨損高達188億美元,約新台幣6200億,為1986年以來首度出現虧損。英特爾近年在先進製程技術競爭中落後台積電,喪失競爭優勢,股價近一年內大跌56%之多。惟此消息一出,投資人大受鼓舞,英特爾12日美股開盤上漲逾5%。
經濟學人 不看好美半導體復興
不過,川普政府雖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復興抱有高度期待,但面臨多重挑戰。《經濟學人》指出,美國政府雖透過《晶片法案》提供500億美元,促使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企業在美國擴大投資,但進展緩慢,恐怕到川普任期結束也難有顯著改變。
文中稱,海外半導體企業赴美設廠面臨建廠時間長、成本高昂及人才短缺等多項問題。例如,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最新晶圓廠造價高達200億美元,遠超政府補助金額,在美建廠需要38個月才能啟用,耗時接近台灣2倍。據產業研究機構估算,2025年底,台積電約有3.5%先進產能位於美國,但2030年美國晶圓廠全數投入運作時,占比也僅會提升至10%水準。換言之,川普卸任後,台積電幾乎所有先進晶片的生產仍將留在台灣。
谷立言:台美合作非零和遊戲
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引發台灣內部憂慮台積電資源分散。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12日指出,台美合作並非零和遊戲,客戶當然會希望取得高端製程,但人才仍會留在台灣推動研發,以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台灣無法單獨滿足全球需求,赴美投資很合理,方向正確,對其是一大加分。
專家憂 對台積電百害無一利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指出,在正式宣布合資決定前,都不會相信相類似的消息,但不能完全排除台積電真的有提出這種提議;重點在於美國不會讓非美國籍的經營者完全掌控,同時歷任美國總統也不會讓具代表性的英特爾,在自己的任內倒閉,會在生涯留下汙點。
林偉智表示,若台積電真的被要求接手英特爾,在短短幾年也沒辦法有成效;舉例來說,台積電的晶圓廠,即使是同個製程,在不同的晶圓廠生產,所採用的參數也不同,至少需磨合1至2年,更不用說製程不同的英特爾。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如果合資救英特爾的消息,是在宣布擴大投資前曝光較有可信度,現在才傳出較讓人難以理解;若台積電有此提議,會轉為開闢另一條戰線,未來除擴大投資的設廠計畫外,還要花額外的心力去做合資公司,對台積電百害無一利,壓力會非常大;如果消息為真,代表未來4年仍不能保證美國不會對台積電有其他要求。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直言,合資計畫可行性不高,台積電投資美國是採獨資的方式,明顯沒有和英特爾合資的意向以及企圖,外媒丟出這樣的訊息,可能是支持英特爾的人想要死馬當活馬醫,所以透過媒體放消息,因為目前英特爾已被市場認為是棄子。
吳東亮:長遠來看是好事情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今日表示,投資英特爾可能是美國需要台積電幫忙。
吳東亮表示,藉此擴大市場占有率,也是好事。技術是否會流失,台積電有嚴謹的一套做法,台積電至今,在美國、大陸都有投資,沒有聽過技術外流的事情,這是資金上他們會謹慎考量,但是外流的機會應該是不大。
吳東亮表示,台積電到美國投資就經營事業的角度來看是好的決策,因為搶先市場占有率,客戶希望台積電去投資是正面的事情,對韓國的競爭者壓力很大,將他們拋在後面,不過投資都會有風險要很小心,但是台積電投資經驗豐富、謹慎小心,風險不會太大。
延伸閱讀:英特爾任命新執行長陳立武
美國科技公司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下台後,誰來接掌,市場傳聞不斷。英特爾週三(12日)發布聲明表示,任命65歲的陳立武(Lip-Bu Tan)為下一任首席執行長,自3月18日起生效,消息公布後,英特爾盤後股價應聲大漲超過1成,投資人以實際行動對於陳立武出任英特爾執行長表達肯定的看法。
陳立武出生於馬來西亞,在新加坡長大,擁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核子工程碩士學位,以及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22年,他獲頒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羅伯特.諾伊斯獎(Robert N. Noyce Award),也曾獲得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張忠謀模範領袖獎。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說,陳立武曾經擔任過英特爾(Intel)董事,對於接掌英特爾執行長應不會有銜接上的問題。陳立武是英特爾正確的掌舵人選,不過,他仍將面臨諸多挑戰,英特爾製造的問題並不是短時間能夠化解。
此外,一名國內知名產業專家分析,英特爾當前面臨最主要的挑戰是製造,需要懂製造的人領軍才能夠解決問題。陳立武曾經帶領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公司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起死回生,包括台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都是益華的客戶,陳立武了解半導體供應鏈全貌。
專家表示,陳立武曾任英特爾董事,董事會於2023年10月擴大授權他監督製造業務,不過陳立武因與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在員工規模、代工策略和工作文化等方面意見相左,於去年8月離開。研判陳立武對於英特爾未來發展方向應已有定見。
專家說,陳立武應會是英特爾稱職的舵手,並可能帶領英特爾「起死回生」,成為美國半導體製造的一大支柱,只是如何凝聚內部共識將是他上任後最大的挑戰。
陳立武在致英特爾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我們將共同努力,恢復英特爾作為世界一流產品公司的地位,將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代工廠,並為我們的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這也表明他希望保持晶片設計和製造業務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