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隱憂 歐洲各國持不同態度

編按:

全球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再加上疫情影響,導致通膨隱憂,美薪資飆升 美聯準會估計全年升息7次機率大增,在歐洲方面,19 個成員國的通膨率逐月攀升達到創紀錄的 5.1%,歐洲央行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仍表示高通膨將在全年消退,不需緊縮貨幣;其他非會員國面對通膨則持不同態度。

拉加德:通膨持穩 不需緊縮貨幣

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周一(7日)在歐洲議會作證時指出,歐元區通膨預料將會回落並且持穩在2%左右,因此目前沒有必要大幅緊縮貨幣政策。由於她的言論從上周鷹派態度退居謹慎立場,也舒緩市場對ECB立即升息的揣測。

鑒於歐元區通膨風險持續攀升,拉加德上周曾對高通膨表達憂心,外界解讀她的言論似乎為ECB今年升息敞開大門。該央行還提到3月10日會議將是決定長期購債計畫退出的關鍵時刻。

不過到了周一拉加德態度又出現轉變,聲稱通膨不太可能變得根深蒂固,但她在同時也提出預警,表示短期鑒於能源價格持續上揚,恐將進一步推升物價,並對民眾購買力造成侵蝕。

然而她也強調,通膨持穩在ECB目標的機率已見增加,沒有跡象顯示通膨將在中期持續與明顯超出目標,迫使ECB必須採取貨幣緊縮。

儘管她並沒有對貨幣政策方向提出任何承諾,不過數名ECB官員認為首要行動是加快長期購債計畫的退場,外界認為該計畫至少持續到10月。如果退場速度加快,意味ECB今年底有機會升息,這將創下該央行自2011年以來首次調高利率。

拉加德在歐洲議會作證時提到,在資產收購計畫尚未結束之前,ECB是不可能有升息的舉動。她強調:「我們對政策的任何調整都將是循序漸進的」。

市場目前押注ECB今年將升息50個基點,但經濟學家對此則較為保守,預測該央行第一次調高利率不是在今年底就是在2023年初。

歐元區正面臨歐元問世以來最高通膨率,拉加德上周四不再排除今年升息的可能性,而ECB 管理委員會當中較鷹派成員、荷蘭央行總裁 Klass Knot 周日呼籲 ECB 盡快結束「疫情緊急購債計畫」(PEPP),為今年第四季升息做準備。

德國央行行長呼籲歐洲收緊金融腰帶

德國央行(Bundesbank)新任行長表示,歐洲是時候收緊金融腰帶,即終止已經幫助經濟從疫情中迅速反彈的非常規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了。

上月接任德國央行行長的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呼籲歐元區貨幣政策「正常化」,以應對創紀錄的通脹。他還表示,歐盟財政規則應該「更嚴格」,以防止有關各國無視這些規則。

他表示,許多國家正開始放鬆抗疫限制,且經濟正在復甦,就業市場看起來不錯。這也是為什麼貨幣政策可以轉向不那麼具有擴張性。

他的言論將延續德國央行抗擊通脹的鷹派傳統。對於負利率和債券購買等非常規政策,德國央行一直持懷疑態度。

納格爾預計通脹將保持在高位,今年德國平均通脹率將為4%。他表示,除非情況很快發生變化,否則他將在歐洲央行(ECB) 3月10日開會時呼籲逆轉其超寬鬆貨幣政策。「第一步是在2022年期間終止凈債券購買,」他說,「然後可以在今年就提高利率。」

他還敦促布魯塞爾收緊歐盟的財政規則,以加大「規避」這些規則的難度,多個國家(甚至包括德國本身)過去都規避過。這些規則對政府的舉債水平和赤字施加上限,但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被暫停執行。

納格爾也表示,適用於貨幣政策的原則也適用於財政政策:疫情過後很多事情都必須改變。當我們擺脫危機後,就應該降低偏高的政府債務比率,從而再度構建緩衝。我們應該考慮更清晰、更簡單和更嚴格的規則。

他還強調,這些規則應該更好地確保降低偏高的政府債務比率。高通脹、失業率下降和需求復甦的當前局面,是央行應該採取行動的情況的「教科書範例」。「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之所以多年為市場提供充足、甚至過剩的流動性,是因為之前通脹率長期太低。」他說。

他警告稱,現在猶豫不決,可能會迫使歐洲央行稍後採取更為激烈的行動,那將對金融市場和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他補充說:「據我估計,如果我們行動太晚,經濟代價將會顯著高於我們及早行動的情形。」

英央總裁:不加薪抗通膨

英國央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上周呼籲民眾,今年不要向雇主提出大幅加薪要求,以協助抑制通膨壓力的言論觸發眾怒。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和多個工會紛紛譴責其言論不當。

貝利4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說,企業跟勞工進行薪資談判時應保持「克制」,以協助英國對抗通膨。

當被問到其意思是否要求勞工別提出大幅加薪時,他回答:「大致來說,是。」

貝利認為通膨壓力飆升,英國經濟需要時間調整,加薪會令通膨惡化。他坦承通膨壓力大增,不大幅加薪會令勞工感到「痛苦」。

他說:「我們必須理解到只有適度加薪,才能更快速地解決通膨問題。」

英國去年12月通膨率上升至5.4%創近30年新高,令人擔心自己的薪資無法應付不斷增加的生活費用。央行3日升息1碼至0.5%,為三個月來第二度升息以抑制通膨。其預期4月通膨率會攀升至7.25%,遠超過其2%目標水準。

雖然貝利說得振振有詞,但其年薪逾57.5萬英鎊(約2,168萬台幣),是英國全職勞工平均薪資18倍,對民眾來說他根本不知民間疾苦。專家認為物價飆升會令民眾今年稅後所得減少2%。

即使貝利強調,他並非說大家不能加薪,但其言論已引起公憤。首相強生的發言人表示首相無法接受其說法,強調政府不應對民間企業的經營方向或管理提出任何建議。

全英國的工會也站出來批評貝利。英國總工會(GMB)秘書長史密斯(Gary Smith)說:「那些認為讓國家渡過疫情難關而辛苦工作的勞工,不應得到加薪回報的言論是可恥。」

他指出,按照貝利的說法,所有低層勞工在薪資無法兼顧溫飽的情況下,仍應該要自己概括承受因通膨而被侵蝕的實質所得。

瑞銀調查:通膨、升息 投資者最大隱憂

根據瑞銀集團發表《投資者情緒調查》顯示,通膨與升息是全球高淨值投資者的主要憂慮。儘管如此,投資者仍等待合適機會投資,其中醫療保健與科技等兩大領域最受青睞。

瑞銀在1月4日到24日針對全球3,000名投資者與1,200名企業雇主進行調查,他們可投資資產或是年收入至少為100萬美元。調查發現,受訪者對於食品、汽油與能源價格上漲感到憂心,多數並相信通膨升溫將會持續逾12個月。雖然調查發現,投資者對經濟樂觀情緒略為消退,但他們依舊對未來6個月的股市充滿信心,在地區方面,又以瑞士與亞太投資者對股市前景的情緒最為樂觀。

調查還指出,有三分之二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持有超過10%的現金,另外近半數聲稱正等待投資的合適機會。如果他們選擇投資,有6成投資者認為科技(63%與醫療保健(59%)是最具吸引力的領域。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公司聯合總裁兼歐洲、中東與非洲部門總裁的坎恩(Iqbal Khan)解釋,由於疫情效應預料在未來數年將會持續影響醫療保健產業,加上全球轉型到更數位化的世界已是不可扭轉趨勢,令投資者在這兩大領域看到更多機會。

不過他也警告,鑒於高通膨與升息在即,投資者目前正等待合適時機進行投資。

至於企業主也對未來12個月的前景深具信心。雖然疫情推升原物料價格大幅增加,加上企業稅即將調升,44%的企業主依然計劃增聘人手,另外還有近五成則有擴大投資的意願。

在同時企業也在改變傳統的營運模式,希望能更加符合勞工的需求。69%指稱將提供員工更有彈性的工作環境與時間。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公司另一名聯合總裁兼美國部門總裁的納瑞提爾(Tom Naratil)解釋,疫情與隨後出現的「大辭職潮」促使企業主必須調整當今的工作環境,並針對職場彈性改變他們的看法。

相關新聞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於7日結束為期二日的利率決策會議,會後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不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6日表示,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達到約500億美元規模,這使得美國企業能否進入該市場變得至關重要,...
 在中美即將啟動經貿談判前夕,雙方貨幣政策先行較勁。中國人民銀行7日宣布降準降息,向市場釋放人民幣(下同)1兆元資金,期以「雙降」...
新台幣匯率近期勁揚,引發市場對美國施壓升值的揣測。彭博和路透等外媒6日報導,台幣走升部分原因來自未經證實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