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降溫 齊共識來共行

記得我在三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時,教科書中談到熱島效應,只是一個理論現象,都市和郊區的環境溫度感受差異,或許還可以接受,但這十幾年來,全球暖化加劇,都市快速發展,熱島效應已在台灣的各縣市快速蔓延,「愈來愈熱」成為每個人的夏日夢靨。

本書中提到的台北市高溫紀錄不斷刷新,每年破紀錄已經不是新聞,2020年已經達到39.7℃,突破40℃高溫的日子越來越近,而台北市中心比郊區的月均溫高出了2.3℃,單一天的極端高溫日,可以相差3.5℃,愈來愈熱的天氣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需要開更多冷氣降溫,排放更多的熱氣,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就如同面對全球暖化下的減碳,也是大家一起累積造成的共業,你做我沒做,改善效益就很有限,很容易無解。

很感恩子平兄能從歷年研究成果上的科學與實證基礎,寫出很具代表性的熱島問題和改善方案的科普書。我過去兩三年和子平密切合作,很努力地和各界溝通,期望能提升台灣社會對熱島效應的重視,也希望能夠有更具體的作為,這兩年多下來,也的確促成一些城市的改變。

例如台中市政府,2020年底公布實施《台中市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首創於容積獎勵項目中,納入「建築量體與環境調合」項目,引入城市風廊概念,將「基地通風率」做為評估指標,給予2%至5%的容積獎勵額度,這就是學者能引導國家社會改變的最佳典範。

都市熱島和全球暖化有密切的關連性,對抗全球暖化的難度及力道較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但都市熱島的降溫,只要每一位市民發揮力量,就可以改變,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居住的環境,能提高舒適度,如果熱島可以降溫,這當然對減緩全球暖化會有很大程度的助益。

當然要做到城市的改變很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的通力合作,提高各界的環境意識,這當中需要很充分的立論基礎,才能夠在溝通過程中有共通的根據,非常感恩子平兄能夠帶領團隊完成這一份充分又詳細的依據,這將為台灣各城市在現象與學理上,能夠有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出了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這幾種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只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也更期待下一本的建築節能,帶給我們更多居家的改善方式。相信這顆善的種子,可以為台灣社會帶來改變。

本文作者彭啟明,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摘自林子平著《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