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央行貨幣政策 正轉向收縮周期

全球貨幣政策已經從放鬆轉向收緊。上周繼挪威之後,巴基斯坦、匈牙利、巴拉圭及巴西等四個新興經濟體相繼升息,美國聯準會(Fed)與英格蘭銀行(央行)也明示貨幣政策將趨於收緊。各國央行已不再「使盡渾身解數」,以確保家庭、企業及政府能夠以超有利的利率借到資金。

央行這些動作證明,經濟復甦已經相當有力,且央行開始擔憂資金成本過低,若寬鬆時間過長,可能導致通膨升高,債務過多,甚至引發金融動盪。

挪威央行總裁歐森認為,「現在經濟已趨向正常化,因此政策利率也趨正常化應屬適當」,強調這不是最後一次升息;由於挪威的通膨率已經趨向2%目標,因此漸進式的升息計畫,可反制金融失衡,防止家庭負債及房價過高。

其他先進國家的情況大致相符。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20國集團(G20)的產出與就業將於2022年底時,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準。

經濟日趨正常化,也面臨風險

而且,在全球經濟復甦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不可忽視的困難。尤其是航運成本幾乎是2019年初時的五倍,且原料與糧食價格也出現不尋常的漲勢。全球半導體缺貨,使諸多產品延後出貨,且使製造業無法因應消費需求,尤其是汽車業。由於供應鏈出現瓶頸,加上疫情干擾物流,導致物價上漲,使經濟雪上加霜。

花旗集團全球經濟學者發表的報告指出,「幾個月之前流行的景氣與原料價雙膨脹行情,如今已經丕變」。

物價持續上漲,原料與產品供給短缺益發尖銳,而疫情又糾結難消,且經濟復甦面臨難以預測的障礙,使央行難以難以掌握支出水準應該多高,而且央行在制定利率時,必須猜測供給與需求面的可能變化。

過去一周諸多證據顯示,勞工短缺、加上支出明顯回升,使央行的立場明顯偏向「鷹派」。Fed已表示準備縮減寬鬆政策的力度,鮑爾也說,Fed將在11月初的會議決定正式啟動「退場」流程、以及減少資產購買金額,並於2022年中停止購買。

同時Fed決策官員對未來利率走向的預測,也顯示更多官員認為2012年就可能開始升息,且預測2023年至少將升息3碼,屆時利率將比目前高出4碼,且比先前預測的水準高出2碼。

英格蘭銀行也認為物價快速上升,且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正是通膨可能比預期更高、更久的證據。該央行預測,2022年多數時間的通膨率將超過4%。英國央行的立場已明顯「偏向鷹派」,使許多經濟學者預料明年2月就會開始升息,甚至也有可能今年11月就升息。

美英央行貨幣政策將趨緊

歐洲央行的處境與美、英不大相同。歐元區的低通膨問題根深蒂固,且失業人數還比疫情爆發時多出100萬人。總裁拉加德仍重申,通膨升高只是「暫時性」,且供給瓶頸一旦解決,通膨展望又將下降。但她也強調,能源價格上漲仍可能成為較長期的問題,且成長與通膨上升的速度比央行預期更快。

新興經濟體往往沒有寬裕的觀望時間。由於這些國家抑制通膨的紀錄不佳,因此投資人戰戰兢兢,一旦物價起漲便要求央行採取行動。 許多大型新興經濟體的物價也深受糧食與能源的影響,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及土耳其。

大部分這些國家的央行都已升息,其中巴西央行上周升息整整1個百分點,達6.25%。只有土耳其特立獨行;儘管八月通膨率高達19.25%,但央行仍聲稱通膨只是暫時性,反而降息1百分點。

目前各國普遍都擔憂通膨升高,貨幣政策的基調也已轉變,各大央行已抱持偏向收緊的政策立場。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