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拼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
―賈德 · 戴蒙(Jared Diamond)《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
- 作者/基金會研究助理 蔡旻儒
縱觀世界各地,國與國之間的發展程度差距甚大,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如北美、西歐與東北亞等國,和貧窮的國家如下撒哈拉非洲、中美洲與南亞國家,其所得與生活水準差異懸殊,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答案是「工業革命」,那麼為何工業革命當初發生在西歐的英國,而不是在歐亞大陸另一頭的中國?若再繼續細究原因,我們或許會察覺問題的根本在於經濟成長的起源,然而卻也終將被其中錯綜複雜的歷史、地理、環境、文化,乃至於運氣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擊倒,而認定這可能是一個無法被解答的千古難題;借用台大經濟系林明仁老師為本書撰寫的推薦序標題,這是一個對於經濟學的「大哉問」,而本書即是對這個大哉問回應的「大哉答」。
過去嘗試回答這個偌大問題的著作中,最具影響力者當數賈德 · 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該書提供了一個直觀而富有吸引力的理論,那就是「地理條件假說」。早在18世紀孟德斯鳩就已經注意到富裕與貧窮的分布具有地理上的相關性,並提出氣候環境影響人民生產力與政治制度選擇的推論;戴蒙延伸這個論點,在緯度、氣候之外加上動植物物種的不同歷史特性,從而影響農業時期生產力,以及後續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些因素累積起來造成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但是,戴蒙的理論沒有辦法解釋現代世界因為科技散播不均而導致的發展差異,也無法說明某些地理條件相同的地區為何走上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作者們尋覓世界各國的文獻和研究,找出戴蒙理論中的反例,或輔以戴蒙理論本身使用的變數(物種發生率),挑戰「地理條件限制自然資源導致發展落差」的地理條件假說。
如果連曾經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巨作都無法說服作者們,那麼本書想提出的理論是什麼?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兩位作者結合十五年的共同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回答:「制度」。
「制度」,指的是社會如何分配資源的過程,書中定義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制度,一種是具備廣泛分配、平等保障特性的制度,稱為「廣納型(inclusive)制度」,另一種是差別對待、少數把持的「榨取型(exclusive)制度」,這兩種制度可以再進一步對應到政治、經濟領域裡,區分為廣納型政治/經濟制度和榨取型政治/經濟制度。廣納型政治制度保障公眾的政治參與、自由意見表達、權力間的分配制衡,能夠包容政治上不同意見參與決策,並且為廣納型經濟制度的生長建立基礎,而後者則是保障財產權、確保公平競爭,並引導資源往創新科技發展的方向分配,兩者最終會形成良性循環,相互支持,成為國家長期經濟成長的來源;相反地,榨取型制度在政治上排除多數人民,由少數政治菁英控制,限制基本自由並鎮壓反對意見,他們所制定的榨取型經濟制度,其目的經常是維持自身利益,競爭過程並非公平,資源配置也較不效率,兩者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國家失去創新力,就算短期內可以創造成長,卻無法保持長久穩定的經濟發展。
然而,展示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如何相輔相成的著述早已不罕見,無論學術界或一般社會,眾人對於財產權保障、資源有效配置和自由民主制度,與經濟成長存在正相關一事也算是有共識,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兩者之間是否的確存在「因果關係」?
此處即是兩位作者於學術上貢獻卓越之處,在他們共同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中[1],作者們成功選取出適當的工具變數(移民於殖民地之死亡率),解釋前歐洲殖民地因移民的移住考量不同,建立起兩種不同的制度―榨取型的殖民體系,以及類似於母國財產權保障、權力分立的制度。這項關鍵差異最終決定了前殖民地獨立之後,當地政治菁英所接收的既有制度,從而影響了不同殖民地日後長遠的經濟發展基礎。以類似自然科學實驗設計「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方法,讓歷史的「自然實驗」解決了社會科學裡的「內生性問題」,論證政治制度與經濟成長的因果關係;該篇論文至今已受到超過18,000次引用,作為本書內容研究來源的開山始祖,廣泛地受到學術界認可。
在本書中,礙於目標讀者群的設定(非社科專業之一般大眾),作者們省略了許多堅實的統計結果與數學模型。這雖然增加了易讀性,卻也可能令挑剔的專業讀者不夠滿足[2];然而本書旁徵博引世界各地、不同時代下的歷史資料,與政治經濟學理論模型結合―從諾加雷斯到波城,從瑪雅文明到蘇維埃聯邦―藉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案例,反覆而仔細地論證本書觀點,依舊可以感受到作者們深厚廣博的學識涵養,以及撰寫過程中所投注的大量心力。
「許久以前一個沒沒無聞的蘇格蘭哲學家寫了一本書,討論國家成功的原因以及國家失敗的原因。《國富論》直到今天還是受到廣泛閱讀。以同等的洞察力及同等的廣闊歷史視野,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為我們這個時代重新處理同一個問題。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也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本書出版至今經過十多年,世界局勢已有很大變化,然而與出版當年保持不變,甚至更加明顯激化的,是民主與威權體制相互競爭的態勢。身在台灣的我們,是要選擇繼續深化民主體制,保持開放競爭,鞏固廣納型制度的運作;或是向威權靠攏,削減公民權利,期待少數統治者會為我們帶來長久穩定的繁榮興旺?推薦本書給所有正在思考我們共同未來的讀者參考。
引用資料:
1.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A. Robins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no. 5, December 2001 (pp. 1369–1401).
2. 評價參考自台灣大學林明仁教授推薦序與中山大學葉高華教授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UUMosj4yiupg8X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