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新地景-養水種電
災後重建的新樣貌,常令人追憶或驚嘆,但屏東林邊在八八風災重創後,歷經三年實施的「養水種電」卻在國境之南,再創能源及產業新契機,令人眼睛一亮。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13/02/01
活動時間20:24
活動內容
災後重建的新樣貌,常令人追憶或驚嘆,但屏東林邊在八八風災重創後,歷經三年實施的「養水種電」卻在國境之南,再創能源及產業新契機,令人眼睛一亮。
水資源的善加利用一直是屏東縣長曹啟鴻推動的縣政主軸,尤其林邊、佳冬沿海地帶長期抽取大量地下水,引發的地層下陷問題,多年來都讓主管機關頭痛,98年莫拉克颱風引發的超大型水災,不但讓沿海地區過度抽用地下水源的情形,有了重新檢討的機會,更擦撞出「養水種電」的新綠能政策。
98年,基金會與曹縣長舉辦屏東大河治水論壇時,即提出退耕還林、退耕還河綜合治水計劃,隨後莫拉克風災即至,余範英董事長邀約北縣周錫瑋團隊至屏東救災,又數度與學者勘訪,並向中央爭取特別預算編列及地層下陷整治預算,一連串的互動開展基金會與屏東縣府長期且密切的伙伴關係。
「進出屏東不下二十餘次」,基金會與屏東縣府各局處同仁、在地NGO、屏科大、成大等環境團隊因救災重建而互動頻繁,尤其是林邊災區的阿公阿媽在重建家園中建立的友誼,至今仍時常交流關懷。
上月,曹縣長一行來基金會拜訪,並說明屏東縣現今嚴重地層下陷區「綜合治水與國土復育整體規劃」進度,並勾勒出現已逐步施作之試驗行動,如養水與填土溼地試驗、成立銀放索生產區讓沿海海水養殖合法化、而設立海水供應槽以確保海水使用鹹度,避免抽取地下水養殖等生態養殖試驗,而農漁產業與環境教育結合的休閒產業規劃與試驗…等,強調了「屏東縣近年來除全力推動有效率的水資源運用政策,更跨領域推動多元化的綠能產業」。
目前在林邊火車站後方近漁港旁,利用漲潮潮流將含水蚤等微生物的海水及魚蝦幼苗引入自然生態的蜿蜒溝道,經沉淨作用最後再流入天然養殖池中,此種不使用抽水馬達與自然和平相處的養殖方式,改變了多年來沿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的習慣。
而在此魚塭或果園裡加蓋太陽能板,目的在於充分運用南台灣的艷陽,這就是所謂的「養水種電」。
事實上,「養水種電」是屏東縣府在莫拉克颱風後自創的名詞,「種電」是指利用低漥農田架設太陽能板,收集太陽能量,猶如田裡「種」出電;「養水」是指林邊、佳冬當地多屬地層下陷區,希望藉著發展再生能源,讓土地休養生息,重新涵養水源。
陪同現勘的縣府楊專員說,在這地層下陷區的惡地上種電是曹縣長強調的三贏策略,農民租地給太陽能業者,可以讓土地休養生息,「國土可復育,農民有收益」,最重要的是抽地下水的惡性循環可以暫歇;楊專員表示,目前已有130位地主加入,已可生產電力21兆瓦(MW),每天平均發電三個多小時計可提供六、七千戶民眾用電。
落日餘暉映照下,太陽能板規律的排排佇立在林邊沿海的田園及魚塭上;新產業、新地景在這國境之南的漁港邊迎風傲立著。
參與者 淡江大學建築系 劉欣蓉教授
社區規畫師 林雋怡老師
屏東縣政府研考處、城鄉發展處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李冰榮主任、陳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