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貧世代、走自我未來」系列之二:面對貧富差距

窮忙概念與物質貧窮有關,而怎樣才算是貧窮?我國政府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怎麼界定?在釐清貧窮定義之後,我們進一步探討貧窮的現象,貧窮是如何造成的?除卻機運等個人因素,整個社會環境的運作體制是如何造成貧窮的一群?而針對貧窮的現象,國內外的政府又是實行了甚麼樣的社會安全網計畫與經濟發展政策?而在民間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思考利他的機制?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17/01/26
活動時間21:38

活動內容

窮忙概念與物質貧窮有關,而怎樣才算是貧窮?我國政府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怎麼界定?在釐清貧窮定義之後,我們進一步探討貧窮的現象,貧窮是如何造成的?除卻機運等個人因素,整個社會環境的運作體制是如何造成貧窮的一群?而針對貧窮的現象,國內外的政府又是實行了甚麼樣的社會安全網計畫與經濟發展政策?而在民間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思考利他的機制?
2017-01-26 21:38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前言

窮忙概念與物質貧窮有關,而怎樣才算是貧窮?我國政府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怎麼界定?在釐清貧窮定義之後,我們進一步探討貧窮的現象,貧窮是如何造成的?除卻機運等個人因素,整個社會環境的運作體制是如何造成貧窮的一群?而針對貧窮的現象,國內外的政府又是實行了甚麼樣的社會安全網計畫與經濟發展政策?而在民間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思考利他的機制?

彭懷真為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並應聘擔任政府多個委員會委員,並在中廣新聞網主持「5L俱樂部」,著作將近六十本。他同時也帶領社工相關計畫,為社會的弱勢家庭尋求較好的生活與福利。此外,他多次熱情呼喚社工工作的理想性,在無情且缺乏彈性的現實社會機器之下,他的熱情提供失溫青年一個重新思考工作意義與面對未來的火種。

以下透過彭懷真老師的對於貧窮的分析與案例分享給我們一些方向的提示。

-----------------------------------------------------------------------

口述/彭懷真老師   整理/黃雅慧

我所讀到的《窮忙》

《窮忙》作者實地採訪二十幾位人物並從訪問的過程中蒐集各式各樣的意見,時隔多年,他又再去重訪這些人物,再做追踪。《窮忙》不只談族群,更以社會資本的角度透過訪問與分析書寫,著手於那些被我們拋在後面的勞動人群,去不同的地方觀察他們並與他們對話,做很多資料的查證進一步的分析,再去檢視他們生活的情況。

裡面提到不只工資低,教育程度也低;不只工作沒出路,能力也有限;不只存款不夠,消費方式也不明智;不只居住條件差,養育方式也不恰當;不只沒有健康保險,家人也不健康。這段話中讓我收穫很大。

作者進一步問:誰是壞人呢,誰造成了窮忙?他說壞人不只是壓榨剝削的雇主,其實員工也要負一部分責任,不只是工作過度的老師,還有任性的學生,還有不只有欺騙窮人的官僚,我們有時候可能也在自欺欺人當中

我們對所有社會現象要有四個基本的認識:事實了解(What),原因分析(Why),實際面對(How)跟未來預測。關於貧窮這件事情,到底它的事實、原因是什麼,那我們為可以做什麼。社會學比較關心原因,所以有一大堆理論去解釋。報社最關心事實,而社工最關心實際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那對於未來當然有好多不可測,但是我們可以從別的國家的經驗借鏡,包括《窮忙》這本書的當中可看到的美國經驗。

貧窮為社會問題的因果

貧窮是重問題的基礎,貧窮有關。很多問題在有錢人家不是問題,到了窮人家就是個問題。幾十年前在新加坡有如李瑞華老師提到的貧困,今天在台灣台中同樣有這樣貧困狀況。

有關,犯罪這件事情其實是牽涉到很多公平我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到監牢裡做一年七個月心理輔導老師,碰到很多別人看不起犯人,犯人都跟我講他們是倒楣的。是成長環境没有我好,其實是貧跟罪有關。

貧窮與家庭有關。因貧困導致夫妻失和,甚至虐待小孩。美國跟我們台灣有很類似的問題,在資本主義之下,很多人沒有辦法在正常時間上班,比如大夜班的工作。台灣有多少二十四小時行業,有多少的夜市,夫妻在炸臭豆腐,孩子在旁邊討生活,跟著爸爸媽媽過日子。這些年政府有「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的方案,如果小孩沒有上幼稚園,小孩沒有去打疫苗,父母不滿十八歲,就主動關懷,因為很多問題都盤根錯節。

小貼士

衛生福利部自2009年頒布「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此方案考量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若未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就托或就學,生活空間以自家居所為主,較不易被發現有受虐或未獲適當照顧之情事,為能強化兒少高風險家庭預防性服務措施,應優先針對育有6歲以下學齡前幼童之高風險家庭建立主動關懷機制,以全面篩檢之方式,主動瞭解案家問題,及早介入關懷協助,預防家庭不幸事件之發生。

 

台灣貧窮的標準

本書有個重點叫做絕對貧窮跟相對貧窮。貧窮的定義有千萬個,絕對貧窮就是根本活不下去,其實比相對貧窮的問題來的嚴重,絕對貧窮是沒辦法活,但是相對貧窮就要去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我國處理貧窮是《社會救助法》,《社會救助法》是在民國69年定訂,中間陸續修訂,101年修法對於低收入戶的規定與以往差不多,但對中低收入有點放寬,所以我們中低收入戶戶數大量增加,台灣現約有十四萬低收入戶,及十四萬的中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是增加的比較快,貧窮線的改變造成中低收入戶數字的改變。我國標準較嚴,因為大約低收入加中低收入戸是總戶數的百分之二點多,而在歐洲各國大部份是五%。很多社工於服務這些低收入戶,只是相對貧窮的人服務最貧窮的人,社工的待遇也很低,這也是這個社會上不公平的一些現象,更是一個普世的問題。

小貼士

我國並未有國家貧窮線的設計,因此有學者將低收入標準視為貧窮線,以低收入戶人數占總人數比例為貧窮人口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2015年的調查資料,低收入戶約14萬戶,低收入人數約34萬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2015年的調查資料,中低收入戶約11萬戶,中低收入人數約35萬人。

 

國內外政府面對貧富差距計畫

貧窮是很多問題的結果,同時又是很多問題的原因。貧窮是全球化的結果,更是進一步全球失衡的原因。有些政治人物比較能去面對貧窮問題的考驗跟挑戰,像詹森任美國總統推動大社會計畫。台灣國民政府遷台,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推動的小康計畫,是政府首次全面性的面對社會上貧富差距的問題。

小貼士:美國大社會計畫

美國自立國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也造成貧富差距,因此1960年代,美國總統詹森開啟大社會理想(GREAT SOCIETY),推動一系列維護民權、公共廣播、聯邦醫保、醫療補助、教育援助、藝術、城市及鄉村發展、公共服務的政策;同時也啟動對貧窮作戰計畫,此計畫從1964年的經濟機會法案開始並作為核心,以教育、訓練為主並搭配社會福利等舉措,為人民提供經濟機會,幫助民眾自立更生脫離貧窮。根據學者研究,詹森總統在對抗貧窮的舉措中,教育訓練的成效較有助脫貧,而從社會福利上補助所得等政策則效果有限。

 

小貼士:台灣小康計畫

小康計畫為「台灣省消滅貧窮計畫」綱要的簡稱,於1972年時任省主席的謝東閔發布。為因應當時台灣退出聯合國的挑戰,並增加民生建設,提升生活文化品質。這個計畫以家庭為基本照顧單位,連結鄰里社區現代化以助於國家政策推動。此計畫共有九大內容:1.擴大救助、收容、安養;2.輔導生產;3.轉介就業;4.辦理職業訓練;5.興建平價住宅;6.指導家庭計畫、節制生育;7.鼓勵公民教育;8.推行社區生產福利事業、建構客廳即工作場所;9.發動民間企業、社會力量配合救助活動。

 

相對貧窮感

書中討論低價格、低成本消費戓販售,大量物質慾望的刺激,造就貧窮之化的外在刺激,如芝加哥小熊隊打世界大賽時還是有人花一張十三萬台幣去看比賽,其實慾望還是很高的,台灣亦不乏外在刺激。其實台北窮人較可憐,台灣中部有些窮人過的就沒那麼痛苦,因為他壓力差距很大,他們的挫折感跟在台北帝寶旁邊的窮人,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金融遊戲下的弱肉強食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是,整個金融遊戲是利用聰明的人去欺負善良的人。

台灣企業家跟金融業聯合欺負可憐人的情況非常多。我有個個案,他存了很久的錢買法拍屋,對方說他工作條件不好,要付四成自備款,本二成就夠存到二成多卻被壓迫,我們只得找律師幫他。這中間牽涉到很現實的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我最近五年來服務很多的個案是在銀行裡面沒有信用的,屬於最底層的。為此,我們安排一個叫做儲蓄互助社民間自助系統,只因這些人在金融體系裡面沒有生存空間當大多數人享受低薪人的照顧與服務,辛苦工作讓台灣有全世界最方便二十四小時服務,耗損青春半夜辛苦工作,非常多高科技產業上班的方式也是在某種不健康情形下,比如做十二休十二。又如醫療環境裡的不合理,一般人都會說健保好,可並沒有體恤醫療服務者合理的薪資。

M型社會下的貧窮樣貌

大前研一曾說,很多中產階級以為念書,在社會上打拼就可實現夢想,但現在因工作不穩定,中產階級的夢想慢慢消失。從中產階級的常態,分配社會變成大前研一所說M型社會,有錢的人非常有錢,窮困的人越來越多。我在台中做了六年街友工作,台中市的街友比台北市還要多,我都特別稱他們「街友」,只因他們是街上的朋友而不是乞丐,街友最多的職業當中前三名有一種職業叫做「老闆」,伙計失業就換一家做,可是老闆失業了只能跑路。我們應仔細想一想這整個的生態,街友為什麼會變街友?他們沒有健保,所以我請他們跟我們配合,看病的話幫他們在署立台中醫院有個專門的帳戶付醫藥費。

把信心重放回家庭身上

韓非子有一句話:「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為什麼有些單位的主事者可以擁有很高的薪水,這些問題關乎國家治理。表面上很悲觀,可也不要太悲觀,過去太冀望國家政府處理一切事務,但政府並非永遠穩固不倒,美國政府其實負國債已很嚴重,我們政府的負債也嚴峻累積,年金整顿是個保守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認真繼續好好的工作,繼續有收入,不是靠儲蓄生息。以往在國跟家之間,家是保障,但這些年一直削弱家的力量,以國取代。現代人將小孩送進不開心的教育生活,而為什麼不回家,重新建立家庭功能。減少國的色彩,突顯家的功能,回歸家庭成為食衣住行的基礎,很多人開始反資本主義過度行銷,強調重人倫,家的單純生活。

幸福班級--工作福利推動方案

《窮忙》很強調靠專業,書中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其實蠻感人,特別最終章是關鍵,所有的事物其實還是回到能不能做跟想不想做,能不能做是能力上問題,想不想做就是決心,有了能力跟意願,那我們要怎麼去做呢?

我們這五年來就是用工作福利的方式,鼓勵他們加入然後兩代都儲蓄,我們反對爸爸媽媽儲蓄,我跟他們說記得大富由勤,小富由儉,先節省,然後要他們二代儲蓄,已經連做五年,我們稱之為幸福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

另對有一些人進行教育投資,開始鼓勵他們打工賺錢去補習考乙級技術士、念碩士。所有的學歷當中,有一個投資報酬率不錯的就是碩士,大學畢業念碩士還是有區隔效果。

我們辦了很多活動讓大家彼此幫忙,一起脫貧,教這些幸福班級算錢、帶他們去做志願服務,我們也找許多展覽活動,請他們提供幸福班級成員一些工作機會。他們參與的比例很高。

閱讀《窮忙》還是要鼓勵正面的思考,書寫是沉重的,但作者再隔了幾年又重新去訪問,發現很多人其實是有轉折的,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有角色,有情節,有悲劇,有英雄主義,沒有高潮,沒有結局就是一直走,各式各樣的故事就都一直走下去。」對於窮忙的問題我們不必那麼悲觀,要設法從個人、家庭開始做起,有些事太廣泛的我們做不到,但我們眼前的至少可以有很多的努力。

活動相關欄位
圖片
主題分類 文化, 教育, 政治,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