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報導]請給他們一個翻轉的機會-- 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

基金會於24日於立院舉行「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座談會,生命永遠停留在16歲的買泓凱,疑似於少輔院遭虐待,最終於2013年2月離開人世。會中針對個案衍申出司法、教育、社福、兒少人權總體檢,希冀為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弱勢扶助與兒童少年人權的政策提供建言。以下收錄當天相關活動媒體報導。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17/02/24
活動時間20:05

活動內容

基金會於24日於立院舉行「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座談會,生命永遠停留在16歲的買泓凱,疑似於少輔院遭虐待,最終於2013年2月離開人世。會中針對個案衍申出司法、教育、社福、兒少人權總體檢,希冀為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弱勢扶助與兒童少年人權的政策提供建言。以下收錄當天相關活動媒體報導。
2017-02-24 20:05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座談會報導]請給他們一個翻轉的機會-- 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

「買泓凱案」帶出兒少矯正體系弊病,王美玉盼司改國是會議正視

文/風傳媒記者 陳耀宗

來源: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227518)

監察委員王美玉與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辦公室今(24)日於立院舉行「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座談會,生命永遠停留在16歲的買泓凱,疑似於少輔院遭虐待,最終於2013年2月離開人世。王美玉表示,感化教育是獄政工作還是教育工作,定位不明、缺乏跨域整合,導致少年矯正機構違失曾出不窮,希望今年的司改國是會議,能讓這些進入兒少矯正體系的1000多位孩子能受到正視對待。

檢察官找不到加害者偵結,監委王美玉主動調查找出疑點 

買泓凱案被視為「少輔院版的洪仲丘」,買泓凱的母親少年時夥同男友犯下強盜案,入獄服刑中生下他,他在獄中出生,二歲以後才被阿嬤買麗雪接回去撫養,生長環境極度弱勢,也因過動而智力有若干問題,最後因為多次偷竊的案底而被判於2011年6月進入桃園少輔院。

沒想到,買泓凱卻在2013年2月死於少輔院,結束他短暫又悲慘的人生,關於死因,院方剛開始僅表示「抓癢而死」,家屬無法置信,在買麗雪奔走下,曾經得到立委尤美女的關注,舉行記者會要求查明真相,但是,全案仍在檢察官認定「找不到加害者」的情況下行政簽結。

監委王美玉當時決定主動展現調查,蒐集了買泓凱病舍監視器、法醫鑑定報告、就診紀錄與病舍值勤日誌本等,最終使得2015年6月通過彈劾案,彈劾桃園少輔院長、訓導長、衛生科長,和也曾發生凌虐院生的彰化少輔院院長等四人並移送公懲會,法務部也在今年5月重啟調查,王美玉更將調查過程集結出書:《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今日的座談會,與會人士包括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王美玉、立委柯志恩、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前政委馮燕、律師李念祖、台北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蔣月琴,盼一同回顧此案,討論兒少矯正的整體環境缺失與弊病。

兒少矯正資源不足 監委促正視

周思宇/台北報導

來源: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5000352-260106)

被視為「洪仲丘翻版」的桃園少輔院生買泓凱疑似凌虐致死案,凸顯兒少矯正體系諸多不足問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舉行「弱勢兒少生命困境」座談會,長期追查本案的監委王美玉指出,早在1998年就通過法令,法務部在6年內針對現有少輔院分階段成立矯正學校,孰料政府以再犯率高、經費不足等問題,延宕迄今未有改善。

買生在2011年6月進入桃園少輔院,在2013年1月底出現右肩疼痛,於是坐輪椅上課,老師認為此舉影響同班院生,在2月4日將買生隔離至禁閉室,未料隔日全身傷痕,送醫前已無心跳。

當時在檢察官認定「找不到加害者」情況下行政簽結。在王美玉追查下,2015年6月監察院彈劾桃園少輔院前院長林秋蘭等人,法務部也在去年5月同意重啟調查。

「凱凱(指買生)像一片落地的黃葉被掃掉;生在監獄,死在少輔院,短短16年被抹得一乾二淨。」王美玉感嘆,我國感化教育究竟是「獄政」,還是「教化」工作,因定位不明,又缺乏與社福、教育界跨領域整合,以致矯正機構失靈,弊端叢生。

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蔣月琴也說,因凱凱有過動症,桃少輔並無特教人員,一有過錯就是懲處,但矯治的本質應是「教化」,她建議可納入教育體系、導入專業人員。

前政務委員馮燕則以美國為例,多數州都有另類矯正措施,包括保護管束、電子(腳鐐)監控、家庭監禁、營地訓練、替代性罰金或損害賠償等,出身自失能家庭的孩子,一生受到很多不平之對待,當犯錯進入矯治機構,盼能以文化教育、輔導、衛教等的方式導正。

談及買泓凱案,柯志恩一度哽咽表示,她去年底曾參訪桃少輔,裡頭孩子向她反映,有伙食不足、吃不飽的問題,經她詢問,1名院生1個月2200元的餐費,1天3餐不到75元,反觀警察大學則是1天170元,顯見矯正體系需要更多關懷以及公平的經費分配。

買泓凱成「少輔院版洪仲丘」!王美玉:不能官官相護

編輯 吳秉嵩 報導

來源:TVBS(http://news.tvbs.com.tw/local/709763)

監察委員王美玉與立委柯志恩在2月24日舉辦「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座談會,盼藉由此特殊案例,喚起社會與政府對少輔院的重視,從經費不足到人員訓練不足,甚至官官相護的陋習,希望藉此改正少年矯正機構過去長年的缺失,並列入司改國是會議的討論中,讓這些社會邊緣孩子得到合理對待。

買泓凱案源於其母親,年少時夥同男友搶劫而入監,在獄中生下買泓凱,兩歲後被祖母接走撫養,是標準的弱勢家庭,並有過動傾向,長大後多次偷竊,最後被判刑,在2011年6月進入桃園少輔院,沒想到2013年2月就在院內死亡,且死因離奇。

院方一開始表明是因「抓癢而死」,這理由不僅家屬無法置信,曝光後也引發外界質疑,在買泓凱祖母奔走下,雖曾有立委出面幫忙舉行記者會,但檢察官最後認定「找不到加害者」,只能簽結,讓家屬氣憤又傷心,也無法接受此不公義的結論。

監委王美玉得知後主動調查,收集許多證據,包括法醫報告到少輔院的監視器、執勤紀錄等等,在漫長的調查過程後,將資料送出,最終在2016年6月,於監察院通過彈劾案,彈劾桃園少輔院院長、輔導長、衛生科長等人。

王美玉將調查過程集結,出版《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一書,她了解矯正署面臨經費上的短缺,但她強調,孩子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機會,若維持現狀,類似買泓凱的孩子們將可能受到同樣對待甚至失去生命。她希望社會與政府要能看到少輔院的問題並且正視,不能官官相護。

王美玉盼早逝生命 化為破曉曙光

記者謝璿/臺北報導

來源:青年日報(http://news.gpwb.gov.tw/News/222252)

2016年12月,一本名為《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的書籍悄悄上市,作者之一是監察委員王美玉,她多年來即使工作繁忙,仍不忘持續追查買泓凱事件的後續,30幾年的新聞經驗,讓她無法接受買案被簡單的行政簽結,至今仍在為買生、以及整個矯正機構的未來而努力。

買生案件曾被媒體形容為「他的死,有如一片悄然落地的黃葉,又被掃乾淨了。」引起王美玉的不平之鳴,誓言追查買生案件的下落,進而更揭開臺灣各少輔院的殘忍真相,對於犯下案刑的少年而言,進入少輔院的本質,究竟是教化還是懲處?是該如成人監獄的紀律嚴明,或是教育機構的引導。王美玉指出,一個主管機關就可能決定部屬的心態與行為,法務部聘用的監管人員,也就難以期待會以溫暖對待孩子,許多少年進入少輔院後,最終仍帶著憤怒離開,未被妥善教育的本質,最終是對社會更大的傷害。

王美玉表示,希望買生早逝的無辜生命化為一道破曉的曙光,照進少年矯正機構的幽暗之處,能真正帶給感化教育制度性、全面性的改革。而人無貴賤之分,人權更無卑尊之別,捍衛收容少年的人權,將是我國人權保障工作的一大進步。

黑暗之光 翻轉弱勢兒少生命困境

記者謝璿/臺北報導

2013年,16歲少年買泓凱於桃園少輔院中死亡,此事件映照出法務矯正體系、官僚體系、社會環境等層層問題,在社會各界對於司法改革爭辯如火如荼的今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日特地舉辦「請給他們一個翻轉的機會-從買泓凱案談弱勢兒少的生命困境」論壇,期望藉由各界人士的發聲,一起阻止下一個買姓少年的出現。

桃園少輔院生買泓凱疑似遭凌虐致死案,買泓凱當年因偷竊案由板橋地方法院裁定交付感化教育,2011年進入桃園少年輔育院,卻於2013年2月5日下午緊急送醫後死亡。他出生於監獄之內,在高風險家庭中成長,因微罪犯法進入少年矯正機構,命喪在少輔院中。此事件凸顯整個矯正教育體制中的問題,對於一時誤入歧途的少年,政府理應聯合法律與教育輔導機制協助回歸正途,然而人力不足、各機構的三不管、資金資源的缺乏,導致年輕的生命無法得到改過學習的機會。

當年是最早接觸買生案件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蔣月琴表示,「非行少年」多半生長於功能不健全的家中,若家庭功能無法支持兒少,政府應整合教育與社福資源介入照顧,然而目前少輔院內缺乏特教專業人員,無法提供院生技職教育、缺少出院後轉銜支持,教育社政機構也缺乏連結,都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蔣月琴指出,買生案件至今4年餘,在各界人士的奔走下,儘管仍未找出案件真相,但至少周邊已開始有了進步,黑暗中逐漸透出微光,監察院懲處失職人員、重啟偵查;司法則判定買生家屬國賠,矯正署也開始引入特教專業加入。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也表示,許多案件都源自人們的僥倖心理,希望政府能投入更多人力及資源,一起保護、支持最珍貴的下一代。

活動相關欄位
圖片
主題分類 文化, 教育, 政治,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