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十屆董事會會議紀錄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第十屆董事會於106年10月16日(一)下午四點半於晶華酒店召開。會議中除確認新任董事名單、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外,並聽取董事建言為基金會未來工作擬定方向。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17/10/16~ 2017/10/16
活動時間16:30 ~ 19:00

活動內容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第十屆董事會於106年10月16日(一)下午四點半於晶華酒店召開。會議中除確認新任董事名單、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外,並聽取董事建言為基金會未來工作擬定方向。
2017-10-16 16:30   至   19: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106年第十屆董事會會議紀錄

會議日期:2017年10月16日(星期一),下午4:30—7:00

會議地點:晶華酒店3F晶華軒/金樽廳(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39號3樓)

出席:余範英董事、王汎森董事、王健壯董事、朱雲漢董事、林聖芬董事、施振榮董事、許嘉棟董事、陳添枝董事、黃榮村董事、薛  琦董事、錢永祥董事

請假:於幼華董事、劉兆漢董事

一、董事長致詞

第9屆董事中,田弘茂董事、朱敬一董事、陳添枝董事、葉俊榮董事請辭,何志欽董事病逝。第10屆董事會邀請王汎森董事、朱雲漢董事、林聖芬董事、施振榮董事、於幼華董事、許嘉棟董事、黃榮村董事、劉兆漢董事、薛  琦董事續任。並於日前以書面請董事同意,通過聘請王健壯董事、陳添枝董事、錢永祥董事擔任第10屆董事。

基金會在國內外局勢動盪下,基金會希望在董事們支持帶領下一本初衷,保持理性,持續接合正向力量務實做有意義的追求與堅持,維持社會和諧的文化價值與倫理秩序。

二、工作報告

(一)公與義部分

1.2016年1月-2017年10月已辦活動

‧2016.3.10 承擔與試煉系列-「國會改革」研討會

‧2016.1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邀請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主講 「我們不能再等待」(環境永續)

‧2016.12.3 「面對青貧世代-《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講座

‧2017.2.24  面對公與義系列-「請給他們一個翻轉的機會」座談

‧ 2017.5.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邀請中研院院士劉遵義主講「經濟全球化的前景與困境」

‧2017.5.18  承擔與試煉系列-「從國土規劃看前瞻基礎建設」座談

‧2017.5.25  承擔與試煉系列-高齡社會的未來-打造友善高齡城市」座談

‧2017.9.2  承擔與試煉系列-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座談

2.進行中:將與前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合作系列高齡友善培訓課程

(二)河川與環境部分:

1.2016年1月-2017年10月已辦活動

‧2016.05.01 「國土計畫法後續作為」座談會

‧2016.05.08 「因應地震頻傳,災防防災啟動」座談會

‧2016.11.22 「整備農村環境因應老化社會」座談會

‧2016.12.13 「檢視高齡社會,再造宜居家園」座談會

‧2017.08.08 「國土規劃:願景落實轉軌銜接」座談會

2.進行中:預計與水利署合作座談活動,以氣候變遷下的水環境、水災防、水經濟、水文化為主題。

三、董事建言

施振榮董事

1.  在矽文明的系列行動下,我正在進行「樂樂活大家講」的計畫,透過線上問卷調查未來長者的生活需求。基金會也關切老齡社會議題,調查結果可供參考,也可考慮相互合作。

2.  對於未來持樂觀態度,台灣在人工智慧上有不同領域專家投入,當前之務在於創造價值,追求優質生活。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讓人才可以發揮的舞台。

黃榮村董事:

傳統的文化領域更應該要培養正向目標,有兩個例子可舉例:

1.  台灣未建立權責相符的政治,這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2.  在公部門或社會部門多見民粹和媚俗想法,建議未來可以此為議題進行討論。

 

王汎森董事

因近年有大半時間不在國內,因此對目前台灣時局難以置喙。對於台灣未來悲觀,因為整體環境無法說真話,動輒被貼標籤是最大問題所在。

錢永祥董事

1.  覺得台灣正重演1920、1930年代的世界局勢。自己在做的事情是針對1970、1980年代的價值進行整理。

2.  在中國崛起的當下如何重新理解這種趨勢與現實?台灣自以往積累的價值在此時有必要重新梳理。

王健壯董事

台灣內外環境的大局不樂觀,但還是要作一點事。台灣少有人作大議題。對於基金會在議題操作的方法論上,建議可以作比例調整:

1.  議題要拉回與人、與大眾相關問題上。

2.  議題盡可能面對年輕世代,並多舉辦公開的座談活動。此外,如何促成兩岸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也是一個方向。

3.  基金會成果的發表上,建議優先考慮面對群眾並與社會互動。

林聖芬董事:

1.  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建議基金會持續為社會建立正向力量。例如「建設性新聞學」是現今歐洲新聞界對於新聞報導走向所興起的反思浪潮,主張好報導能激發對策,解決社會目前面臨的許多問題,因現今媒體已是政府施政的干擾因素。

2.  基金會從1990年就開始做河川保護,要怎麼傳承、帶領,建構新的連結,現今沒有悲觀的權力,希望未來可以參與得更深入。

朱雲漢董事

1.  公益型基金會資源有限,關鍵環節在於如何運用。基本上運作模式與思維偏向社會企業。基金會有這種趨勢,會借助公部門資源發揮規劃、協調作用。或許可以考慮開發軟體,如歐洲的志工銀行,讓類似的制度在台灣落地。

2.在議題建議上,建議可以討論大數據對社會的挑戰。科技的變化帶來制度創新,社會產生全面性且劇烈的變動,如何從其中找到新的可能性?過往我們常參考西方,但現在是全球皆在摸索這種新局勢帶來的新變化。包括法規如何跟上新的科技潮流等。這些台灣社會並未有系統性的討論,因此應該盡早作好準備迎接衝擊。

3.基金會在成果呈現的方法可以調整,盡量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如,直播或是剪輯成短片透過網路進行宣傳。

許嘉棟董事:

兩岸關係倒退,經濟發展每況愈下,專業的影響力逐漸下滑,民粹的影響力逐漸提高,讓人對未來發展感到憂心。

現在政治經濟上的很多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癥結就在「取捨」,社會上普遍欠缺「取捨」觀念,要考量利弊得失後做出選擇,舉例來說:

1.  稅改的目的是要公平還是要效率,就要取捨。

2.  台灣經濟發展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要如何取捨。

3.  反核議題上,替代能源的價格、穩定度整等配套,也關乎取捨。

以上議題值得基金會進一步探討。

 

陳添枝董事:

基金會要將正向聲音傳播出去。社會變遷下,跟民眾溝通越來越困難,現今接收訊息的管道多元,但價值觀的落差導致無法溝通。知識份子表達意見要能與社會民眾作對話才是有用。

薛琦董事

1.  專家學者對特定事務固執,對一般事務無知。雖然對局勢悲觀,但還是要守住信念,說出該說的話。

2.  在媒體亂象與網路發達的時代。感到社會的溝通是困難的。

3.  中國大陸目前的吸引力來自於市場,而台灣目前在文化上還是占有優勢,如果台灣去中國化,拋棄自有優勢,未來台灣知識界的菁英都會被大陸吸走。

4.  在稅制議題上,因其考慮公平與效益的平衡,這次的稅改並非如某學者所言加大貧富差距,而僅是修正過往的傷害。

活動相關欄位
圖片
主題分類 文化, 政治, 經濟,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