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專家與會,在為期二天議程內,就「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治與人權的公義」、「全人教育的養成」、「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媒體責任的省思」等七大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數十篇論文,集結成論文集。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03/03/05
活動時間10:00

活動內容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專家與會,在為期二天議程內,就「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治與人權的公義」、「全人教育的養成」、「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媒體責任的省思」等七大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數十篇論文,集結成論文集。
2003-03-05 10: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昨晚閉幕。司法院長翁岳生、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在閉幕式均高度肯定研討會豐碩成果,並提出對司法改革、國會改革願景。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則呼籲各界精英,將改革的論述付諸實際行動,以實際作為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

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專家參與的是項研討會,在為期二天議程內,就「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 治與人權的公義」、「全人教育的養成」、「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媒體責任的省思」等七大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數十篇論文,集結成論文集。

在昨晚的閉幕式上,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汎森進行七個議題的總結報告。他強調,台灣目前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必須以結構性思維來處理,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有公共政策都應該要有更上位的哲學,才能避免所有矛盾糾葛在一起,虛耗國力。

在閉幕式致詞的司法院長翁岳生表示,司法改革是國家邁向公與義社會不可或缺的工作。司法院以「建構金字塔型訴訟制度與法院組織」、「維護審判獨立」, 為兩大改革方向。配合修法,訴訟制度的改革九月一日即可實施,屆時,訴訟案件就不會像現在於一審、二審、三審來來回回,讓當事人苦不堪言。

在「獨立審判」方面,翁岳生幽默說,雖然外界還不太相信,但司法院確實已經完全做到維護審判獨立,拒絕干預;過程中儘管風風雨雨,他心安理得。網路這 麼發達,哪個院長敢干預審判,馬上會被在網路上公布。他強調,人民信賴是司法最重要的資產,人民如果不信賴,司法就破產了。在改革議題上,立法院副院長江 丙坤也表示,他過去就一直主張,總統應該做個「改革的總統」,而不是「連任的總統」,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放棄這個想法,也希望國民黨能與執政黨一起合作推 動改革。以台灣目前的處境,制度不改,台灣的競爭力很難維繫。

中研院院士林毓生舉教改為例,批評國內教改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他有個朋友的小孩,經常晚上要讀到凌晨四點多,早上六點多就要起來上課。本來一門 課只要一本教科書,現在卻要好幾本,制度設計者可能也是好意,卻沒注意到已經達到了反效果。他語重心長的認為,推動改革的野心不必太大。

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則積極鼓吹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除了要為這一代建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也要留給子子孫孫建立公 與義的社會空間。地球已經沒辦法再負擔重大變化,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對話的,在經濟、產業發展時,也必須要兼顧到生態、公義,這應該 是三足鼎立,成為主流價值。

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感嘆表示,當政治家翻臉像翻書,台灣變得沒有是非、媒體不再讓人相信,讓人覺得既失望又無力。有新加坡朋友 甚至告訴他,台灣的例子,更讓他們相信,民主、自由化是要慢慢來的。他認為時報基金會提供的創造公與義平台,是沒有市場的,但這卻是時報美好理想的延伸, 知識分子的堅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希望大家能一起反省。

余範英最後感謝所有參與籌備的學者,她認為,籌備過程雖然辛苦,不過當觀念衝擊到社會時就是另一個開始。在公民社會的菁英分子應該多多理性討論,如何 有更好的批判精神,「理論論述空間是我們所爭取的」,而進行論述還是要落實於實際行動,以漸進的改革,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

 

活動相關欄位
圖片
主題分類 政治,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