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備農村環境,因應老化社會

高齡化社會現象,已經是全球先進國家的共同問題,老年化的社會問題,核心直指生產與照顧,意即一個國家生產人口減少,但是受照顧人口增加,就會變成入不敷出,甚至嚴重到國家財政崩解。台灣的農村老化較都市嚴重,許多地方已達14%以上或更高,農村具有多樣性角色,其重要性不僅是生產糧食,是自然保育景觀維護、孕育文化及休養身心的沃土。面對高齡化的農村課題,應透過農事與農技改良,並發展出適應老農工作及青年投入的農村環境。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16/11/22~ 2016/11/22
活動時間14:00 ~ 17:00

活動內容

高齡化社會現象,已經是全球先進國家的共同問題,老年化的社會問題,核心直指生產與照顧,意即一個國家生產人口減少,但是受照顧人口增加,就會變成入不敷出,甚至嚴重到國家財政崩解。台灣的農村老化較都市嚴重,許多地方已達14%以上或更高,農村具有多樣性角色,其重要性不僅是生產糧食,是自然保育景觀維護、孕育文化及休養身心的沃土。面對高齡化的農村課題,應透過農事與農技改良,並發展出適應老農工作及青年投入的農村環境。
2016-11-22 14:00   至   17: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在農事上,農機開發不只設計節省人力,甚至能設計出適宜老人的簡單操作工具。在農事簡易化之外,就是農技的提昇,達人農夫生產的「逸品」,也能夠獲得較好價格,針對作物挑選,輔導老年化農村種植容易照顧與管理的作物,照顧簡單的米、麥、豆類或適應草生的果樹,甚至推動適地適種,以自然環境種植農作,不必過多繁瑣的添加技術。另一方面,農村達人並非單指農作技術,許多熟知農村傳統技藝或文化的達人,更是農村中重要的文化資產,許多走向深度旅遊的農村,必須依賴文化達人、歷史達人現身相助,當環境適合故鄉老人居住,自然也能吸引人口回流。

 

多年來拉近城鄉差距只是口號,農村除農業生產之外,照顧問題也同樣需關注,也就是說,偏鄉由經濟安全到社會健康體系的建構,政府應有規劃與投入。鄉村除了空間適宜生活,在心理照顧上也十分友善,透過農村產業提昇,能吸引年輕人口返鄉,人口回流無論是接續務農或在家經營農務、民宿,都能恢復「三代同堂」的家庭照護,老年生活的孤單寂寞,不是金錢可彌補,推廣農民福利的同時,應還我農村文化的丰采,和美麗家園本色。解決農村高齡化問題,除了思考如何改善公共運輸拉近城鄉距離,規劃長期照護中心時,也可從社區居民的需求結合老人、幼兒或是身心障礙者的照護或托育,達到服務社區、收支平衡、永續經營的目標。

 

推動高齡友善社會應由公部門帶頭,引領私立機構、民間社團共同打造,各縣市、鄉鎮是關鍵,在地人的投入是核心,縣市經驗切磋交流及國際借鏡亦彌足珍貴。參與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則須因地制宜,搭配執行。目前老年照護、社會保險和醫療照護之安全議題雖備受關注,然如何促進政府、產業、民間共同努力,巳刻不容緩。

 

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勢必影響國家的永續發展。本基金會在國土計畫法頒布以來,致力推動國土計畫法後續因應作為。持續為進一步打造韌性都市理念,營造健康永續家園,爰舉辦系列座談會,以集思廣益,結合政府、專家學者及民間社會力量,共同努力。

 

一、會議主席

本次會議由余董事長範英與邱教授文彥共同主持。

 

二、專家學者與時間地點

除國土與環境小組成員外,視需要邀請相關部會之官員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

 

時間地點

民國1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14:00-17:00

中國時報大樓(艋舺大道303號)八樓禮堂舉行。

 

三、討論主題

場次二:整備農村環境 ,因應老化社會

繼場次一針對大尺度現象提出高齡社會應注意的問題後,如何將觀念落實到地方及社區,是接下來應著手計劃的。中央政策需明確,地方政府則需因地制宜,與鄉、鎮、區溝通合作,最終實踐於社區鄰里,並與民間團體分工,導入示範實作研習與對話,持續落實韌性都市理念,營造健康永續家園。

 

(一)   經驗回顧與資源盤點- 檢視國內外以創新經濟解決人口健康與環境永續問題之推動案例,以及過去「打造韌性都市、營造健康永續家園」行動之實際經驗,與聯合國之推動案例比較,評估我國決策與推動過程哪些亟待加強?中央地方部會的協調,文化背景不同,習俗不一的尊重下,應建立的整合溝通步驟,又如何展示決心,革新觀念,建立期程與績效,針對資源盤整、人口結構變化、環境再造與科技創新,探討如何連結形成永續的新經濟引擎。

(二) 政策與實務配套-在邁向創新永續新經濟關鍵目標的歷程,存在哪些障礙、需要哪些助力?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有哪些最迫切的任務,包括在法令、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先措施,及如何推展到社區。

(三)   如何帶動高齡化下的韌性宜居家園-前瞻的國土規劃:中央、地方資源的配套,如交通設施、醫療服務之人力物力提供等,民間社團帶動社區:以社區的人文背景、環境景觀為基礎,凝聚民眾對家園的認同,發展社區特色,並提供高齡活化更多參與公共事務機會,建立居民的共同意識和價值觀念。

(四)   從需求檢視變革與機會-高齡所伴隨的問題,實證上哪些方向與作法有效。長者觀點調查:列舉生活與健康上的需求、醫療上的需求、照護上的需求;包括陪伴、學習、飲食與營養、運動、休閒、購物與消費、理財信託、住居、交通與行動、無障礙環境、通訊、就業與服務、社會參與、慢性病防治、社會服務、家事服務、失能照護等。

(五)   善用高齡人力和智慧進入老齡社會-少子化下的人力需求、高齡活化、自立、工作或奉獻;提供財務、人力與專業合作、積極架接,創造就業與參與機會;將長者視為可運用的人力資源,而非都是被照顧對象。

(六)   示範點-有哪些企業或組織(保險業、互聯網、社企、農會、醫院或照護機構)、縣市或場域(職場、學校、社區),可以導入示範計畫?

參與者 邀請專家學者: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邱文彥(前立法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曹啟鴻(前屏東縣縣長、農委會主任委員)
蘇煥智(前台南縣縣長、律師)
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吳肖琪(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陳士章(台灣原住民族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馬偕醫學院長照所助理教授)
褚志鵬(東華大學運籌管理研究所教授)
賴榮孝(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任理事長)
楊玉平(南投縣草屯鎮碧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邱銘源(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

活動相關欄位
圖片
主題分類 文化, 經濟,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