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隨董陽孜豎立「誠」字的活動重遊馬祖,遍尋那念念不忘的大樹與小學,接續我飛逝四十六年的往事。

民國五十六年夏天,留日回國我曾擔任徵信新聞記者十一個月,馬祖之行是隨軍中作家們赴戰地前線的採訪。黃土覆蓋、竹籬土牆、石砌堆疊的民舍與軍營,坑道連連,左轉右折、煤油燈與照明彈的地上地下輝映,是這四面環海的島嶼群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見證日本戰後經濟起飛邁向國际,主辦東京奧運與大阪世博的剛回國小留學生,回到風雨飄搖反共抗俄的台灣,成了報社的小記者,...

總統與科員有何不同?科員謹小慎微,也拘泥於細節;但總統卻必須大開大闔,絕不能瑣瑣於國政。但馬總統對國是會議的處理,卻顯然拘泥瑣細如同科員。

馬總統的拘泥之一是拘泥於體制。他不但質疑「有現成國會,還要到體制外開國是會議,體制還要不要尊重?如果要的話,要如何分工?」同時也認為一九九○年之所以要召開國是會議,是因為當時國會未全面改選,正當性不夠,而且其目的是為了修憲。

但誰說有體制內國會,就不應召開體制外國是會議?...

算算日子,從1986年二月到台大報到至今也有二十七個年頭了。中間三度借調到省政府、縣政府及中央政府工作。雖然每週都會回學校上課、指導學生論文,但總覺得有一種很深的疏離感。兩個全職的工作(但只有一份薪水),常讓我有時空異位,角色錯置的感覺。每次路過座落在長興街的環境工程研究所,總會不自禁的望著三樓於幼華教授的辦公室,只是於老師已退休多年,近年來更長住美國,那熟悉辦公室的窗戶已不再透出燈光,停車場上也看不到他那部車齡超過二十年的老爺車。駐足良久,...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但時代與世界形勢不停的變化,社會也會跟著調整,雖然一般人缺乏危機感,總是會在剛開始時忽略掉機會成本 (也就是若執著不改變,則會失去當改變時可能會獲得的更多利益),而且太過在意失去沉沒成本 (對已經投資建立的過往或成本,在面對新變局時其實已無再予考慮保存或惋惜失去之必要),...

發表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1期(2012年6月),頁207-213。

為甚麼道德要關注「受苦」?關於「道德進步」的一項補充

Why Should Morality Care About Suffering? A Further Comment on ‘Moral Progress’

錢永祥

「道德進步」是一個牽涉深廣的議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人性的理解,...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2012年3月),頁203-217;

《南方週末》2012年3月29日E24頁

「道德進步」:一本書與一種歷史觀

錢永祥

一、前言

幾年以來,我的心裡時常縈繞著兩個問題:我想知道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歷史,也想瞭解人類的動物倫理意識之演變該用甚麼樣的歷史觀來敘述。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對歷史的理解方式,...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因此帝都遠近寺廟原無大小,不過是人民百姓祈求之地。在舉國崇信佛教之時,帝都香火絕不落人後;惟政治凌駕宗教之時,帝都香火最多祇是蓄勢待發。但是歷史上的微小擾動,難以封擋天下百姓人心之常,新生的草原處處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順著塔尖的紅星星跑過去...

最近韓國首爾論壇鄭求炫會長來台灣訪問,他心中有一個巨大的疑惑,為何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台灣的二.六倍。我與他花了一個多鐘頭探討這個弔詭現象背後的主導因素。

二十年前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與台灣大致相當,經過了二十年,韓國的平均起薪遠遠超過台灣,因為他們的薪資成長基本上跟得上經濟成長速度,而台灣的大學生起薪二十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