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科技
國發會:MyData平台服務將從銀行擴及證券、保險
國發會推出的「數位服務個人化(MyData)平台」經過半年多的試營運後,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今天表示,預計最快春節後正式上線,其中適用對象將從原本的銀行擴大至證券、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此外,平台的認證除了自然人憑證、健保卡和Taiwan Fid0之外,也將增加晶片金融卡、軟體及硬體金融憑證等方式。
閱讀全文
周延鵬:台灣專利佈局如紙老虎
世博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周延鵬日前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指出,台灣因為沒有決心投資人才和技術,多數企業擁有的專利權都是「沒有牙齒的紙老虎」;近30年來的兩岸技術交流,台灣就像被一層層扒光衣服般,未將自己的技術戰略武裝好,也難以從中獲取商業利益。
閱讀全文
沈榮津邀護國群山 設半導體學院
台灣半導體產業閃耀全球,但多家半導體龍頭都曾反映「人才荒」。為培育專業人才,教育部提出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18日邀集相關部會,與台積電、聯發科、聯電、力積電等半導體公司高層研商成立「半導體學院」來解決人才問題。
閱讀全文
台灣半導體於全球供應鏈 位階重要性不斷拉升
根據彭博資訊報導各國深刻體會全球太過於依賴台灣半導體,特別是受到先進製程領導者台積電產能的左右,此依賴程度已達到危險等級,甚至車用晶片缺貨危機更讓德國政府罕見發函我國官方,期望能援助解決晶片短缺的問題;上述新聞事件或報導均再次驗證台灣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位階重要性不斷拉升
閱讀全文
台積3奈米進度超前 預計2022量產
台積電在近期展開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 2021中,由董事長劉德音表示3nm製程技術進度超前,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進入試產,並且在2022年正式用於量產。
閱讀全文
全球晶片短缺迫使車企重新審視供應鏈
《金融時報》報導,疫情導致消費電子行業對晶片的需求激增,晶片製造商應接不暇導致汽車行業又一次遭遇晶片供應危機。德國汽車製造商如賓士母公司戴姆勒和福斯集團旗下的保時捷,正考慮建立半導體庫存,以防往後再發生車用晶片缺貨、造成組裝廠被迫停工減產的危機。此舉可能促使汽車業全面改革已採用數十年的即時生產供應鏈,該體系的設計是減少庫存以降低資金壓力。
閱讀全文
兩岸新一輪供應鏈大戰來了
據《經濟日報》報導整理,2020年結束前一天,經濟部投審會發布兩項許可辦法修正內容,外界多只關注到陸資來台規定更嚴格了,但另一項「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投術合作許可辦法」與「審查原則」,為防範台灣專門技術或智慧財產權可能外流增定新規,威力也不小;修法說明強調,這麼做是為「避免損及我國產業發展」。
閱讀全文
以人本智慧引導人工智慧 推學術研究跨域整合
陽明交大合校後援會會長施振榮近日接連出席陽明交大合校後在台北、新竹、台南校區的揭牌儀式,他指出,大家都談AI(人工智慧)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則強調,更重要的是要以「人本智慧(Humanistic Wisdom)」來引導AI,推動學術研究跨域整合,對人類文明進展做出貢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