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座談會 學者:轉型正義淪為選舉工具

--------------------------------------------------------------------------------

【高有智/台北報導】

  二二八紀念日前夕,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團體廿四日舉行一場談族群和解與轉型正義座談會,會中學者陳芳明等人指出,轉型正義需要社會集體討論面對,...

這是「面對公與義──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研討會場景。二十幾年前,余英時、林毓生、金耀基、胡佛、葉啟政等十九位海內外知識菁英,曾經在宜蘭棲蘭山莊討論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此次「棲蘭會談」變成了「草山論劍」,大家一起在陽明山中國麗緻飯店「閉關」,逼自己面對問題。

以我的獨生子少雍為例,上國小前,我太太帶他去山葉音樂班學彈琴,本來學得好好的,第二年發現全班只剩他一個男生,他可能覺得不好意思,有天就嚷嚷:「哎呀,何必學這個。」就沒再去了。
進小學後,他在學校學吹笛子、打鼓。笛子尤其學得快,還當起助教,音樂老師上完課,有時就會說,「換你教他們一下」,要他示範怎麼吹。我們這一代沒機會學音樂,有了孩子後總覺得,讓孩子有點音樂訓練是應該的。少雍小學時代,我還請了一位台藝大女生教他彈鋼琴,他邊彈邊混,...

一、前言

從史學發展來講,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與十九世紀末同樣發生鉅大的變化,而且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史學典範動搖情形還比十九世紀末來得嚴重,後現代對歷史學造成根本動搖,幾乎完全否定史學這門學問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希羅多德、司馬遷以來史學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十九世紀末有歷史主義(historicism),把一切放在歷史發展情境下歷史化之後,也就沒有所謂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導致西方道德、宗教、倫理等基礎的動搖,...

考試院院長黃榮村認為, 在全球化下辦教育,必須有上位計畫,方能提綱擎領,做好教育資源與人才培育政策的配搭工作,並且借鑒他國高教發展以鞭策自己是否立下國家高等人才培育的遠景,看向明天或日趨慵懶、習於慣性、沒有競爭心。

臺北市廉政委員馬以工 認為,現階段只有法令可以申張公平正義。並用過去調查案子的經驗,說明法律的重要性。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分析自一九九0年代以來,有兩項重大的發展趨勢,對全球產業分工造成深遠的影響:第一是全球化,第二是區域整合。並認為在全球競爭下,台灣唯有改變代工的營運模式,放棄成本競爭的老路,走上自我品牌的營運模式,追求價值的創造,才可能為經濟開創新局。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利用解讀不同數據看待台灣經濟是否有進步,並認為了解了這些數字的關係後,過去幾年來台灣的經濟是好或不好,不是看一個人怎麼說,而是看選那一項資料來解讀。同時利用經濟實證分析,台灣的法令與制度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