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
生技條例2.0擴大減稅的省思
自2007年7月開始施行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簡稱「生技條例1.0」),已於去年底實施屆滿。在此之前,立法院及時三讀通過修正草案,並將其更名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簡稱「生技條例2.0」)。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受獎勵範圍卻是大幅擴大、整體減稅程度也加深,除第1條立法目的及第17條實施期限外,與租稅優惠有關的條文多達八條,占了一半以上,十足凸顯租稅優惠為本條例特色,實有商榷餘地。
閱讀全文
數位貨幣時代 施振榮:陸央行3~5年內普及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今年可以說是元宇宙的元年,最近從中國大陸開始,許多國家都開始計劃推行數位貨幣,預料從中國先開始,他並看好在各國央行推行數位貨幣之下,未來由各國政府發行的數位貨幣,三到五年就會逐漸普及。
閱讀全文
監管虛擬貨幣 官方態度大不同
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傅長壽(Matthew Fulco)分析,虛擬貨幣發展方興未艾,但各國態度大相逕庭,新加坡對開發虛擬貨幣科技、理解區塊鏈、智慧型合約相當感興趣;南韓態度則比較保守。
閱讀全文
穩物價 政院祭六大措施
為了紓解輸入性通膨,緩和外食業者成本壓力,行政院長蘇貞昌6日召開「物價及金融穩定議題討論會議」,提出六大穩定物價措施,決定自7日起至4月底止,免徵進口黃豆、玉米,以及小麥營業稅,奶油、烘焙用奶粉進口關稅減半,調降汽柴油貨物稅,民生用天然氣及瓦斯凍漲,原實施至3月底的水泥貨物稅減半、小麥關稅降為免稅、牛肉關稅減半也將一併延長至4月底。
閱讀全文
許嘉棟》央行的煎熬與挑戰
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擔憂央行的煎熬與挑戰,他明白指出,台灣近期經濟景氣令外國稱羨,但通膨壓力不小(預料春節之後將難以壓制)。並建議央行及早收縮資金及升息,以免「太遲」。
閱讀全文
經濟部2020年十大工作重點 出爐
編按:經濟部長王美花特別點出十大工作重點,不僅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啟動延長三年、力拚9,000億元投資動能,也計劃扶植半導體、5G、電動車等三大產業,對內打造國產化供應鏈,對外協助廠商邁向全球布局,並指出台積2027年前的供電無虞,未來經濟發展與用電問題,仍需長期關注。
閱讀全文
專題》數位人民幣上架 冬奧後挑戰美元霸權地位?(三)
編按:中國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不僅為了全面掌握貨幣流通,也希望突破美元國際霸權的地位,將透過中國即將舉辦的冬季奧運,試驗數位人民幣跨境支付的效果。
閱讀全文
專題》數位人民幣掀起類貨幣戰爭?(一)
編按:近日外媒指出,美聯儲為維持美元的霸主地位,首次展開央行數位貨幣推公開辯論,然,中國央行研究數位人民幣將近10年了,2020年8月率先於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試點應用,加速他國『去美元』的重要途徑,針對數位人民幣的跨境貿易與支付發展,台灣應正視衝擊,適應變局。。
閱讀全文
歐盟擬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綠色能源 顧問專家群警告應踩煞車
向歐洲聯盟(EU)提供綠色投資規則建議的專家群將警告布魯塞爾,不要繼續推進將天然氣和核能標記為永續能源的計劃草案
閱讀全文
蔡英文將推動半導體設備國產化
編按,媒體報導,蔡英文表示,疫情後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包括車用晶片短缺等議題,凸顯台灣在全世界的產業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政府政策將把握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時機,進一步推動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閱讀全文
2022年中美貿易爭議的觀察點
據《工商時報》社論整理,2020年由川普主導的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已經確認雙方都無法達成協議設定的貿易目標,轟動全球的貿易協定最終只是一場空。在第一階段協議確認無法達成後,各界反而能夠重新聚焦問題的核心。
閱讀全文
林百里:攻元宇宙 台廠有兩大挑戰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表示,看好元宇宙在Meta(原臉書)、微軟帶頭下創造的趨勢,台灣科技產業擁有許多優勢,可望在元宇宙發展過程中受惠。不過想要搶攻元宇宙台灣還有兩大挑戰。
閱讀全文
以數位轉型因應新生產模式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詹文男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疫情下的組織營運,首要之務在於保障全體員工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不管是業務改採遠距推動、員工改採在家上班、總部與工廠協作,或者因疫情而造成精實生產的大幅改變與調整,數位科技都扮演關鍵角色。
閱讀全文
馬凱》誰敢打破低所得低薪騙局?
台灣終於突破了薪資倒退廿年的窘況,台灣的低所得、低薪,其實是一個假象。經濟評論家馬凱針瓶台灣長期低薪提出看法,認為台灣非低所得、低薪資國家;另外,若能源新價格可與國際看齊,並將新增收益數人頭平均分配給全體國人;一來簡便且免厚此薄彼之爭,二來在疫情侵襲之下,也有提振景氣之效。
閱讀全文
朱雲鵬》迎接2022年的二鵝和二牛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撰文指出2022年的二鵝和二牛,二隻黑天鵝意指新冠Omicron變種與美國利率快速上升衝擊再次影響經濟,二隻灰犀牛即是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導致台海緊張,以及能源短缺,政府與人民皆不容小覷。
閱讀全文
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 創新高
國際美元指數2021年全年飆漲6.88%,但新台幣對美元還是升值2.95%,居主要非美貨幣中最強,反應在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最新公布的2021年12月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衝高至122.83、創歷史新高,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也上揚至100.15的七年來次高。
閱讀全文
RCEP生效 台灣須直球對決CPTPP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撰文指出,RCEP生效後對台灣部分傳產如石化、鋼鐵、工具機與紡織業可能形成壓力。未來台灣相關貨品進入RCEP國家,光是關稅因素就可能使得台灣產品銷往中國大陸的價格競爭力不如東協國家,台灣產品銷往東協的價格競爭力可能不如中國大陸;以外貿作為經濟支柱的台灣沒有迴避國際自由貿易的空間。
閱讀全文
RCEP開跑 闖關CPTPP留意4重點
據《工商時報》綜合報導,RCEP2022年元旦起生效,政府提出信心喊話,表示將爭取盡速加入CPTPP,加強產業供應鏈布局以因應衝擊的信心喊話,學界亦有分析,運用國際情勢,有利於台灣加速進入CPTPP進程。
閱讀全文
RCEP、CPTPP與五眼聯盟
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單驥分析RCEP、CPTPP與五眼聯盟三個區域貿易與政治的概況,並指出美國已警覺RCEP後,「印太戰略」已出現巨大破口。
閱讀全文
央行戰熱錢 台幣守新楊金龍防線
編按:央行如臨大敵,外資熱錢不斷流入,除推升台股外,並將新台幣匯率推上27.5字頭高點;迫使央行大舉進場買匯調節,進而促使匯市豬羊變色,央行大戰熱錢結果,使匯市一天內爆出18.975億美元的成交大量,預估農曆年前,新台幣匯率仍有挑戰27.5元關卡的機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