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村
心理學家,彰化田中人,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紀念楊國樞》楊國樞老師的學術與實踐
但楊先生並未自限於心理學一端,而他最為國人所懷念的,是他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作的貢獻。那一代的讀書人一般而言包容性較高,具浪漫性格,追求信念與理想一以貫之,捨民主法治再無其他。.....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後記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三:老和尚走在一片枯葉下
白居易在二十幾歲就懂得寫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歷史的挫敗若拉長時間來看,真是一歲一枯榮;帝都壓力下的宗教信仰,一出京畿方圓數百里之後,一片片都是新生的草原。所以,時間與空間都在扮演壓縮與展開的動作,來修飾歷史,讓治世與亂世人民都可以找到一片天。活在治世,向帝都靠近吧,生於亂世,你應該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新生的草原。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二:達摩夜未眠
有人打趣說,在台灣,大官一定是走在大僧之後,因為在台灣的大官假如不是一生,也很可能是一天信徒,信徒當然不能走在師父前面。但在中國大陸,大官可以是一生信徒,但卻很難是眾目睽睽下的一天信徒,因此大官經常是走在大僧前面的。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一:洛陽之歌
佛教流布中土因緣始自不遠處的白馬馱經抵洛陽(東漢),方有佛雕於伊河之濱石窟之中(北魏)。惟歷史流變常有難言之處,當水濱石雕與世無爭仍舊挺立之時,人間來來往往的寺廟已是幾經榮枯,張繼在安史之亂後曾夜宿白馬寺,心情晦暗苦等晨間清光而不可得,他說:白馬䭾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踪。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閱讀全文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懷念黃崑巖教授
黃教授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在2004年二月時因教育部之推薦,當為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之提問人,他拋出一個其實是很難回答「什麼是教養」的問題,結果真的讓兩組候選人窘態畢露,我想那時阿扁與連戰以及他們身邊的幕僚,一定沒有警覺性來事先準備,再加上政界中人真的也少接觸教養課題,一下子全敗下陣來,不過也因此讓教養議題發燒,黃教授當年趁熱出版「黃崑巖談教養」一書,短短兩年不到就15刷,恐怕是黃教授所未曾預料,也算是兩組候選人對台灣社會的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七:集體行為的超穩定結構
作為臺灣人還有一點必須要關心的,我在臺大心理系有一些以前一起做實驗、認知的同仁,都是很熟的學生或是同事;兩、三年前他們說臺灣最重要一個問題是「集體的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我們應該把它們引進來實驗室,譬如說引入「捐款的行為」進行實驗,看同理心是怎麼發揮,如此一來對於破除集體行為也有幫助,對研究也有幫助。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六:常保同理心
適逢九二一大地震十周年,以前行政院任命我為政務委員兼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去當教育部長則是後來的事。為了進政府做我該做的事,當時做了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就是辭去服務了20幾年的台大教職,其中部分原因是我當年也是在台大校務會議上主張「學官不兩棲」的發起人之一。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五:追求正義的學運歲月
臺大校園不只是唸書的場域,還有「胡搞」的時候,不見得是我們胡搞,有時胡搞來自於外界,搞得臺大必須出來捍衛價值、扮演堡壘與燈塔的角色。臺大因為特殊的歷史位置,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幾乎無役不與,塑造出其他大學所沒有的自由傳統與臺大學風。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三-浪漫求知的態度
當年在臺大校園裡,學習經常都是浪漫的。我念大學時學校流行著各式思潮,包括存在主義所講的存在先於本質、厭倦的心靈、漂泊的心靈、沉重的心靈、跳動的心靈、空虛的心靈、無法瞭解的心靈、莫名其妙的心靈…等,其實也不一定真的弄得懂,但身處知識的浪漫氛圍裡,促使我們熱列地投入思想探索。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二:零、無窮、時間的詭論
轉進理學院需要補修很多課,在微積分課堂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哲學系同學卻被「0」(零)與「∞」(無窮)困住,哲學系的訓練使他愈想愈多,也愈想愈迷惑。「0」很簡單,「0」就是沒有,但是什麼叫「∞」呢?「∞」就是指不論你能想多大,它一定比你能想到的更大。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一:生命的馬可夫鏈
胸懷求知的浪漫精神,也能為捍衛公義激起一腔熱血,走過風起雲湧的學運歲月,投身人道工作的永續事業。為實踐理想,心理學家黃榮村校長幾次進出學界、政界,積累顯赫的經歷頭銜,卻仍保有當年仰臥椰林道上,為思考宇宙原點夜不能寐的一顆初心。
閱讀全文
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四:解開人類行為的密碼
我有一位臺大動物系的朋友,她到國外後寫了一封信給我,說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天天都跟諾貝爾獎的得主見面──她講的是唸書,讀的書都是諾貝爾得主系列,或者是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作品,所以一直感覺到自己彷彿跟諾貝爾獎在一起,我覺得這種浪漫的態度相當可取。由於諾貝爾獎具有相當的崇高性,因此學生一聽到諾貝爾獎就心生嚮往愛唸書,以前我兒子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握過手,他說握手的感覺不同於和一般人,這個就是浪漫。還有一陣子他效法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拍鼓,因為崇敬,所以希望藉由模仿偶像的行為來瞭解對方。
閱讀全文
知識分子不見了?
27年前深秋初次造訪哈佛大學,一眼就看到波士頓環球報的頭條標題「最後一片葉子懸盪在樹上」(The last leaf lingering on the tree),配上一幅即將凋零的葉子似在風中做好告別的姿勢。
閱讀全文
台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
沒有人忘得了那條近百公里地表破裂的斷層線,921大震後的中部災區就像民主國家中的戒嚴地區,沿路無非廢墟,軍隊開入,直升機整天盤旋在空中。全國上下共同體驗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近二千五百具屍體就像一場大屠殺,還有埋在瓦礫、鋼筋水泥、山石中的生命,國內外搜救隊穿梭翻尋,沒有半刻停歇。
閱讀全文
文化視野下的教育與社會改革
社會改革的原動力大概不外三類:(1)恢復人性尊嚴與人民作主;(2)對社會不良慣性及不合理既存制度的反動,並要求本質之恢復;(3)提升國家與社會的競爭力。這三類表現有其先後次序,大約是前述的政治→社會→教育三種改革。
閱讀全文
文化視野下的教育與社會改革
社會改革的原動力大概不外三類:(1)恢復人性尊嚴與人民作主;(2)對社會不良慣性及不合理既存制度的反動,並要求本質之恢復;(3)提升國家與社會的競爭力。這三類表現有其先後次序,大約是前述的政治→社會→教育三種改革。
閱讀全文
找出真興趣 勇敢轉彎吧!
「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歷史不可能倒流,人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現在的我要重新揣想「當一個新鮮人」的心情很難,我想說的是,不論時代如何改變,不變的是:「大一是大學知識庫的入口網站,確認自己的興趣很重要!」
閱讀全文
別要求孩子走特別的路
父母教育小孩,最重要是提供機會,協助小孩子發掘興趣,找到目標,小孩若不符父母期望,可以適度督促,但他若極力反抗,代表一點興趣也沒有,勉強去做,也不會成功。只有順其自然,做有興趣的事,才能闖出一番天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