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灣大學法律系葉俊榮老師長年關心台灣政府組織改造和環境議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藉此次半年刊發行之機會,整理葉俊榮老師過去在專題演講及公開會議時,對於政府改造的看法及評論,由政府組織再造來談國家發展。

在政府財政拮据下,法規鬆綁來加速醫療觀光、教育服務的 產業化,可以為困頓的經濟注入嶄新活力。不過,相關部會仍著重在 規範、管制的思考,並在利益團體壓力下,產業發展進展有限。未來 除加強部會產業化績效指標(KPI)的訂定,也應提出如不積極產業 化將面臨學校倒閉、學生薪水停滯,以及全民健保破產、醫生出走等 產業崩壞的論述來爭取民意,並加速改革。

陳添枝教授指出,服務業出口不僅需要在理念上突破,也需要政策的配套。我們目前還在理念爭辯的階段,必須先走過這一關,才可能在政策上耳目一新;正所謂「革命先革心」,觀念不改,政出無門。

老闆娘走了,電話那頭傳來昔日省府同事的啐泣聲,賈霸(昔日省長隨扈隊長)走了,廣公(王廣生,原省府政風處處長)走了,現在連老闆娘都走了,說著說著一個大男人就嚎啕大哭起來,這哭聲道盡了凍省的委屈、幾次大選的挫敗,及許多老伙伴有志難伸,壯志未酬的心境。掛了電話,腦筋一片空白,中興新村的一草一木,昔日伙伴的一言一笑,那上山下海的每一個行程,親身參與的那兩次總統大選的點點滴滴,如影歷歷。那未曾痊癒的傷口再次被掀開,痛徹心扉。我今天有幸仍有施展的空間,...

從1986年,Edward Osborne Wilson在美國首次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論壇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起,二十多年來,「生物多樣性」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觀念。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近年來我不斷地與朋友談「文化多樣性」、「學術多樣性」的重要。

英文維基百科上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有種種意想不到的好處,其中之一,它是物種的安全保護。1806年,愛爾蘭馬鈴薯歉收,造成一百萬人死亡,另一百萬人移民。...

在進入本文之前,我想作一點聲明:我是歷史學者,在我的專業裡,全球化與在地化並未成為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在這方面幾乎不曾讀過任何書籍或論文,以下純粹是一個業餘的觀察。

Norbert Elias 1939年在《文明的進程》(U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中這樣說:「生活水準……總是部份地被自己的社會在全球網絡的分工體系中的位置所決定了。」 [1] 這段話已經透露了「全球化」的味道,...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 slogan ,蘇杭是魚米之鄉,也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烏托邦。蘇杭之所以能成為魚米之鄉,關鍵在它是由大片濕地及綿密水路所組成的水鄉澤國。這些都是千百年來長江泛濫及改道所形成的沖積扇,純樸的農民也發展出一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在平時濕地是糧倉,可以生產出各式各樣的作物及魚、蝦、蟹,這就是所謂的水八仙。但在洪水泛濫時,濕地又是最佳的滯洪機制,因為有它的存在,洪水災害相對的減輕許多。...

從1999年年尾到2000年年尾這一整年時間,全世界人類都在迎接兩個重要的歷史新階段:一個是新千禧年,一個是21世紀。我還記得在南太平洋最接近國際換日線的島嶼,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海邊,通過架設望遠鏡、攝影機來迎接新千禧年的第一道陽光。在那個時點上,似乎人類有一個共同的期望、共同的感受:地球是一個大的群體,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歷史紀元與架構之下。決大多數的人們對於新世紀充滿著樂觀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