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融
黃齊元》台灣走向區域金融中心新契機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於《工商時報》撰文指出,台灣金融業長期願景,不只是吸引外商進入本地市場,更應鼓勵外資PE和台灣實體產業結合,打造區域投融資平台。在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影響力下降的當下,台灣至少可成為亞洲私募股權投資中心、ESG綠色金融中心、大中華FinTech中心三個定位發展。
閱讀全文
5因素擋關 金融科技難跨步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政策白皮書指出,台灣金融科技圈近五年獲投資約1.57億美元、國發基金僅投資一家新創,台灣似已失去投資金融科技的先機,5大因素擋關,使金融科技難跨步,並要求金管會加快檢討STO。
閱讀全文
當沖降稅延長 市場不埋單
行政院昨(19)日於院會拍板,將當沖降稅優惠延長三年,並維持稅率千分之1.5。財政部次長李慶華也表示,當沖是勢必要存在的正常交易活動,我國當沖交易比重約四成,與美國52%、英國35%、南韓87.5%相比,尚屬合理。
閱讀全文
政院拍板 當沖降稅優惠延長三年
綜合媒體報導,行政院今(19)日於院會拍板修正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草案,將當沖降稅至千分之1.5優惠,再延長三年至2024年底。此外,本次修正也明定當沖股票交易應遵行的作業規定,將來將由金管會、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制定加強券商的事前風險控管機制。
閱讀全文
疫情後新典範 黃天牧:全球面臨4大議題
疫情對全球帶來重大影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天表示,疫情期間不僅要處理疫情問題,也要在疫情期間塑造疫情後新典範;面對永續發展,他預期現階段全球會面臨4大重要議題。
閱讀全文
資金專法落日 CFC將上路 五情況恐遭追稅
財政部將在未來一年內報請行政院核定受控外國公司(CFC)施行日期,未來個人以免稅天堂投資架構獲利,必須比照國內稅制課稅。勤業眾信(Deloitte)指出,包括轉投資大陸、買賣金融商品等五種情況都會落入課稅範圍。
閱讀全文
AIT提台美金融合作三大商機
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獨家專訪AIT經濟組副組長邵藹帝(Arati Shroff),AIT提台美金融合作三大商機,一是依循新南向政策的腳步,台美資金跟著台商進駐東南亞各國;二是從營業祕密與智慧財產權的保障立場出發,推動併購活動;三是金融業參與投資海外基礎建設。
閱讀全文
落實ESG 強化企業競爭力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落實ESG 強化企業競爭力,在ESG概念於全球蔚為風潮,若企業懂得讓ESG議題與財務業績的連結關係加深,又善用每季財報與法說會等管道闡釋ESG議題對企業獲利所作出的貢獻,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管理團隊會與其他企業出現差異化,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閱讀全文
央行續寬鬆 利率至少連七凍
中央銀行29日公布第二季理監事聯席會議議事錄,針對通膨及疫情影響,全體理事均贊同政策利率維持不變,以因應國內疫情對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市場解讀,央行可望維持寬鬆政策至今年底,利率至少連七凍,即重貼現率續停在歷史最低點的1.125%。
閱讀全文
集保監理科技3.0 創新數位監理接軌國際
數位科技蓬勃發展,加速金融業推動數位轉型,身為台灣資本與貨幣市場大後台的集保結算所,擁有豐富多元的市場數據,在推展金融服務的數位轉型之際,也因應國際監理科技發展趨勢,建立有效且精準的監理機制,協助監理機關接軌國際。
閱讀全文
助產業零碳排 黃天牧:今天不做 明天就後悔
氣候變遷及如何因應,不僅已受全球矚目,金融業由於位於企業發展所需的融資、投資供應最為重要的樞紐,因此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高度期許,《工商時報》特邀專家討論,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天不做 明天就後悔。
閱讀全文
銀行兼營債券自行買賣規定鬆綁 金管會估具3效益
金管會宣布完成銀行申請兼營債券及自行買賣業務相關規定修正,允許銀行與海外關係企業買賣外國有價證券交易限額基礎改採銀行淨值計算、有條件開放銀行買進海外子行公司債再轉賣給客戶,預期可產生3大效益,使31家國銀及8家外銀在台分行同步受惠。
閱讀全文
留住外銀 金管會三個放寬
為營造外商銀行在台經營的有利環境,金管會昨(20)日宣布修法放寬三大措施,修正兼營債券、證券承銷及自行買賣業務規定,31家國銀與八家外銀在台分行可望受惠,今日正式上路。
閱讀全文
台幣強勢 外銷訂單「虛胖」
經濟部公布最新外銷訂單,若以美元計算,6月、今年第2季及上半年均創同期新高,年增率也均超過三成。但若改以台幣計算,發現年增率全部縮水近一成,顯示新台幣匯率持續走強,讓外銷訂單呈現「虛胖」。
閱讀全文
Delta肆虐 全球市場恐慌
Delta變種病毒快速蔓延、引發全球擔憂經濟復甦恐將放緩,導致全球市場周一(19日)大震盪。美股道瓊工業指數盤中狂瀉超過800點,歐股跌逾2%。美元發揮避險功能,美元指數漲至近4個月新高。油價則同時在油國增產的打擊下重挫5%。
閱讀全文
此波通膨升溫是短暫現象還是持久趨勢?
《工商社論》指出,台灣處於全球經濟體系,萬一美國物價升溫,以至於美國Fed升息,台灣也很難置身事外。一旦全球開始升息循環,台灣如果沒有動作,則可能造成兩地間的利差,使得資金慢慢流失,也會衝擊房市、股市。因此,貨幣政策和美國接軌、連動的可能性很高。
閱讀全文
從物價變化看貨幣政策的新調整
編按:《工商社論》報導指出,ECB(歐洲央行)、Fed(美國聯準會)、BoJ(日本銀行)與SNB(瑞士央行),都以2%為通膨目標,台灣同樣是以CPI的2%做為通膨的警戒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已陸續出現調整,我國央行該以什麼標準當作通膨新指標,拭目以待。
閱讀全文
全球主要央行撤出緊急刺激措施的進展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澳洲央行週二(6日)表示將開始放緩債券購買速度,這是發達國家在退出疫情刺激措施方面的最新行動;中國方面李克強預告降準,支持實體經濟應對大宗商品衝擊;台灣央行則對受衝擊的中小企業採「定向寬鬆」,國內貨幣政策則是維持「適度寬鬆」基調,以兼顧疫情與經濟發展。以下是全球主要央行撤出緊急刺激措施的進展整理:
閱讀全文
通膨增溫 炒熱升息話題
據《經濟日報》趨勢觀察,亞洲去年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表現稱冠全球,如今隨著西方國家施打疫苗步調遙遙領先,經濟復甦後來居上;台灣因疫苗接種速度緩慢,全球列為後段班,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儘管全台疫情嚴峻,主要經濟持續保持寬鬆,本年通膨還算溫和,決議不調整利率,央行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能保5%。
閱讀全文
全球最低稅負制、數位稅 影響154台企
綜合媒體報導,未來全球最低稅負制上路,台資跨國企業集團該如何因應?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包括KPMG安侯建業、勤業眾信(Deloitte)等指出,目前全球130個國家與OECD針對全球最低稅負制、數位稅已達成共識,台商現階段的關鍵任務,在於回頭檢視手邊的的國別報告(CbCR),從全集團的合併報告,確認是否符合追稅標準,以及未來適用避風港條款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