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院士,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兩個面貌」為題發表演說,黃鍔院士則以「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為題分析,兩人不約而同提到集體焦慮。

李歐梵認為面對現實,要有「積極的焦慮」;黃鍔建議以永續發展來適應氣候變遷可能面臨的焦慮,壓軸的人文科技對話,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則提倡「環保生態新倫理」價值觀,當然不同領域學者,針對事件各有不同解釋與看法,唯一共識就是對這個時代的關心。

...

壹、從人文關懷到史學研究

興趣緣起

受到父親的培養,王教授從小就對人文領域十分感興趣,但到高中甚或大學時仍只是比較廣泛地閱讀,之後才漸漸將歷史作為畢生職志。早期閱讀經驗中,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Arnold J.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一般而言,「知識分子」一詞是從19世紀中期的俄國開始,而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大概是在19世紀末,尤其是在法國德雷佛上尉事件的爭論中逐步形成,但法國史學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早在西洋中古時代就已經有「知識分子」了。 [1] 這裡倒不是想針對這個爭論作任何討論,而是想說明「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與理想,在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

興趣緣起

  受到父親的培養,王教授從小就對人文領域十分感興趣,但到高中甚或大學時仍只是比較廣泛地閱讀,之後才漸漸將歷史作為畢生職志。早期閱讀經驗中,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 (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 (Arnold J.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Edward Gibbon,...

人心思變,包括意圖(行為後的目的)與行動,並非祇關政治,而是涵蓋各類需要改革事項。台灣過去因政治目的而形成的幾個關卡,包括對既成事件(如228、白色恐怖)之經驗所產生之恐懼、戒嚴、懲治叛亂條例、與刑法100條等項,卻擴延到對非政治領域的廣泛制約,對言論、結社、與國際聯繫上造成諸多限制。以解嚴(1987)前後為例,即可明顯看出民間人心思變表現方式的大幅變化。在台美斷交,美麗島雜誌銷售屢創新高後,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台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位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

我是彰化員林人,高中就喜歡編刊物,大家看我在醫學大學任職,可能以為我是理工背景出身,其實我很熱愛文學,大學聯考志願卡上共填了十三個志願,全都是文學院,我考上台大歷史系,讀了一年才轉到台大心理系。

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很幸福,教育制度改變了,可以修輔系、雙主修,當年我想文理兼修,制度卻不允許。
我的大一因為必修課「西洋史」接觸到佛洛伊德,啟發對心理學的興趣,才決定轉到心理系;另一方面,歷史其實能靠自修,我能文理兼顧;...

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余紀忠講座,今年邀請翁啟惠主講「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在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清大校長陳文村和交大校長吳重雨等人與會。

翁啟惠表示,科技的進步讓全世界縮短距離,世界變得更公開、透明,每個人都受到影響,即使疾病也是如此。就像此次新流感從墨西哥開始出現後,一個月各國陸續傳出病例,雖然疫情沒有想像中糟糕,但目前被認為防止新流感較有效的克流感卻傳出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