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邀請學者及公共電視、TVBS等媒體實際勘查曾文水庫淤塞及崩塌狀況
台灣的年平均用水量約一八○億公噸,供農業、生活、工業使用,其比例約為七比二比一。主要水源來自河川引水,約八○億噸、占四五%,其次是抽取地下水,達五六億噸,占卅一%,第三大來源則是水庫供水四三億噸,占廿四%。表面看起來,水庫供水的比率最低。
閱讀全文
邀請學者及公共電視、TVBS等媒體實際勘查翡翠水庫種樹造林成果
台灣最主要的十四座水庫中,淤積率即將跨過十六%,所損失的庫容量達三億立方公尺,幾乎是一座翡翠水庫的庫容量。其中以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石門水庫等三大水庫的情況最嚴重,淤積率達廿二.五%,尤其在莫拉克颱風過後,曾文水庫一夕間湧入九一○○萬立方公尺的淤沙,相當於颱風前曾文水庫啟用卅五年來淤沙量的一點八倍,導致曾文水庫的有效容量只達設計值的廿二%,才啟用十六年的南化水庫甚至只剩下六七%的庫容量,在沒有新的水庫或人工湖出現前,南部缺水將成為常態,農田年年停灌已無法避免。
閱讀全文
學者現勘八八風災之小林、那瑪夏及甲仙地區,並參與重建社造學會會議。
八八風災後,國土地層斷裂,地表嚴重滑動,在地居民不得不被迫遷離原居地,從海拔八百公尺的地方移居平地,歷經八次選址,兩年下來,村民努力爭取避難工寮與公用避難屋,希望離災不離鄉的樂樂段永久屋申請亦見成果。除了因為農產價跌與路斷造成生計艱難、部落的農路復建與基礎安全工程尚未啟動之外,部落中農務與日常生活漸漸地恢復....
閱讀全文
舉辦「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研討會:面對公與義 再談社會發展與變遷」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一、二日在陽明山舉辦「面對公與義,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閉門研討會,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在開幕時表示,每當國家走到一個關鍵 時刻,余紀忠先生就會結合各領域菁英,針對國家發展的各層面作全面體檢,影響決策的發展方向,秉持「民主、自由、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的信念辦 報。在「政治民主」的堅持上從不退卻,對「民族認同」從未猶疑、處在歷史的變局中「穩定大局」是前題。
閱讀全文
與藝文界共同舉辦「歷史的傳唱-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義演」
四月廿日是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百歲冥誕,在他九十三歲的生命當中,除了致力新聞工作,對於台灣藝文推廣更是不遺餘力。為了緬懷這位文化界的重要推手,四 月九日余紀忠逝世紀念日當天,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等藝文團體將攜手推出《歷史的傳唱:余紀忠先生百年紀念藝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