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的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2019年底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政府應制定包括《海洋保育法》、《海域空間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海洋三法」,但至今只有《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四年過去,海保法行政院版本草案終在15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並將提交立院審議。

科技大廠聯手推動循環經濟,期望透過回收、維修、租賃及再利用等方式,延長電子產品生命周期,達環境永續。但這條循環經濟之路,面臨的是法規及消費習慣挑戰,已有科技大廠積極投入。本報特別製作專題報導,看業者如何打造循環經濟這一門好生意。

環境部為瞭解高屏地區空氣污染成因及不同環流對空氣品質的影響,結合交通部氣象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國內中央大學等學術單位,於今(113)年春季針對高屏地區進行大型局部環流觀測實驗,透過地面空氣品質測站、無人機、探空氣球、剖風儀、風光達、太陽光度計、衛星及搭載精密儀器,量測三度空間的各項空氣污染物分佈及組成,可解析空氣污染物傳輸及化學變化的科學依據,為環境部成立以來首次大型國際空氣品質監測及密集觀測實驗。

經濟部預告今(2024)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太陽光電費率整體下修,但是新增最小10瓩以下級距,每度最高5.7元,鼓勵發展微型屋頂光電。環保團體表示認同,也指出費率仍太低,每度6~7元才夠讓公民電廠成本打平。光電業者則憂心,整體費率調降影響建置誘因,去年案場完工量僅有50%,今年費率再降,光電建置量恐怕再度未達標。

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積存的核子處理水排海,日本東京電力控股(HD)1月25日發佈稱,2024年2月底將分7次排放5萬4,600噸左右,其中核子處理水(ALPS處理水)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氚的總量預計為14兆貝克,低於全年上限的22兆貝克,東電進一步表示2024年度將著手拆除處理水用儲水罐,通過拆除儲水罐騰出用地,順利推進廢堆作業。

環境部24日宣布,2期空汙防治方案目標設定細懸浮微粒(PM2.5)2027年全國改善至13微克/立方公尺、中南部15微克/立方公尺。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直言,全國和中南部標準不一樣,「難道是南部人的命比較不值錢?」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表示,為配合社宅建置、長照2.0及水資源建設等國家重要政策,協助政府機關依法取用國有不動產,其中,海水淡化已列為水資源多元開發重點工作,行政院核定台南、新竹海水淡化廠計畫為重大公共建設計畫,於2022年7月通過環保署所舉辦環評大會,預計今年興建以促進臺灣水資源韌性發展,但對沿海生態變化與影響仍須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