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還稅於民、政府普發的6,000元才剛入帳,每年5月的綜所稅報稅季又跟著登場,不少民眾感嘆荷包才剛補上一些,又要變薄了,但今年綜合所得稅申報部分免稅額、扣除額均有調高,可減少一些繳稅上的負擔,尤其去年很多人獲得防疫險保險理賠金,依法無須計入基本所得額,不用擔心因此需要多繳稅金。
內政部長林右昌25日接受本報專訪透露,下一階段擬處理的房市問題是「虛坪改革方案」,尤其具社會高度共識的停車空間檢討,未購買車位的民眾可不用負擔車道公共設施,讓公設更合理化。但他也強調,政府不會訂定公設比例。
今年初剛立法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原規劃先實施碳費,之後再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但日前蔡英文總統卻公開表示將加速設立碳排放交易所。有人說這是為因應「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國內業者可以購買價格較低的碳權,來抵減未來產品出口到歐盟時所需繳納的碳關稅。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平均地權條例》5項子法今(25)日預告,重點分別為建立檢舉獎金制度、私法人購買住宅許可項目和免經許可樣態,以及預售屋轉售限制將有例外條款與審核辦法。
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環保署昨(24)日表示,碳交所優先工作是協助企業向國外購買碳權,因應供應鏈碳中和要求,但國內碳交易不採「總量管制」,而採「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創造產業減碳誘因。
環保署打造「減碳有價」環境,除針對製造業等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外,對於非屬碳費課徵範圍的製造業及一般服務業、農業等,設計自願減量額度碳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今年中完成設立登記,二八七家企業集團可望成為碳權交易先行者。
媒體報導徵收碳費恐提高 建築 成本, 環保署 今天表示,建築業並非初期碳費徵收對象,碳費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目的是為促進實質減量,而非關注徵收金額甚至造成成本轉嫁。
歐洲議會18日一連批准了數項重大氣候政策,為達成歐盟減碳目標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