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土計畫法 原預計明年4月底上路,但朝野立委皆提案修法要求展延。立法院會今處理該案相關條文並三讀。 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10年內,也就是展延6年至2031年,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日期,一併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 另國民黨立委原要求增訂32條之1農業權補償條文則未入法。
近期觀察COP29會議回歸自然的倡議,仍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氣候調適、減緩,自然解方,台灣相對於那些還要祈求別人幫助的未開發中國家, 因及早為減緩、調適布局,尚有因應的實力,這些實力多緣自於今天出席的老師們,在永續發展上的契而不捨。 氣侯變遷與台灣環境議題的追蹤,基金會走了三、四十年,仍一直在走。我們每年聚集、追蹤、整理相關的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注入,作歸納、也提出建言反思,今天好朋友們的聚集,是傳承、是感動。
COP29倡議全球推動永續,重申重視自然生態、環境健康的重要。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淨零絕非僅單靠政府制度及企業投入就可以達成。我們必須更進一步重新反思人與土地、自然的親密關係。同時,加強「能力建構」更是氣候變遷調適工作重中之重, 氣候變遷署蔡玲儀署長經年推動公務體系的能力建構,希望依據調適行動方案,滾動式的盤點、整合、修正,優化氣候變遷運作,適度調整現有規章制度進行,與在地公民共進,這是攸關全民的「社會工程」。 基金會秉持初衷,與氣候變遷署合辦研討,承繼先進們多年的投入,追蹤氣候治理,喚起大家擔負責任、見諸行動!
本報告概述RE100在2024年於台灣的倡議工作,著重說明針對取消國產化規定(Local Content Rules, LCR)建議背後的理由。此外,報告深入探討近期市場上新創的採購模式,並分析這些模式是否可符合買方在再生電力採購的三大評估面向(3A原則):「可負擔性」、「易取得性」及 「外加性」。
日本政府17日發布「能源基本計畫」修正案,提出2040年度各能源發電占比目標,其中刪除「盡可能減少對核能依賴度」文字,以及屆時佔比20%的核電目標。
聯合國國際法院於12月2日起,召開為期兩週的氣候變遷聽證會,結果將會決定大國是否負有氣候行動的法律義務,以及能否因執行不力而遭到起訴;小島開發中國家代表表示,這場「世紀氣候聽證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國際法律義務取代大國政府的政治承諾。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 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比全球的十二%高很多,且塑膠產品有八成出口到國外;全球塑膠公約定案後,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品牌商都會有很大的衝擊,國內應及早因應。
參與塑膠公約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高達廿四%用在塑膠生產,高於國際,且塑膠產品約有八成是出口...
環境部2018年提出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的規畫,由於全面限用年限將至, 環境部長彭啟明25日坦言「可能沒辦法達成」。環團強調,減塑不能只要求民眾改變習慣,從源頭減產也刻不容緩,呼籲政府制定塑膠減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