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日本內閣會議週二(13日)通過2021版防衛白皮書,首度明確指出,穩定台灣局勢對日本安全保障和國際社會穩定十分重要。還指出,美中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互相牽制和競爭更加明顯,而且包括日本在內的地區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軍事動向、國防政策以及與軍事相關事務的不透明性表達強烈的憂慮。中國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日本三度贈送台灣100萬劑AZ疫苗將於明日抵台,又有消息傳出台灣自購的AZ、莫德納疫苗也將到貨,再加上台積電、鴻海簽約購買1000萬劑BNT疫苗,似乎稍緩解台灣疫苗不足窘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3日突襲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登記疫苗預約系統,替年輕族群施打疫苗開啟一扇門,但也引發專家質疑,高風險族群應優先接種,以減緩重症與死亡率。

目前我國打第一劑疫苗的覆蓋率為15.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接下來將採用「劑次人口比」來計算全人口的疫苗覆蓋率,以計算得出的疫苗覆蓋率則變為16.27%,並指出,若按現在接種的速度,就能達到蔡英文總統宣示7月底達25%覆蓋率的目標。在接種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只因改變計算方式百分比就呈現上升,遭專家更質疑,有美化數字的嫌疑。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上個月連續梅雨紓解旱象,供灌嘉南平原農業用水的曾文水庫及烏山頭水庫,合計蓄水量逾2億噸,水情穩定,經濟部及農委會同意恢復供水,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昨天恢復供灌嘉義縣市共計8千多公頃稻田,防疫不影響耕作,農民開心下田整地,準備浸田插秧。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持續延燒,各國對於疫苗施打各有不同策略,有些國家為因應疫苗供應等條件,混打疫苗成趨勢。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卻提出建議,民眾不要混打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並稱這是一個「危險趨勢」。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國不急著馬上做決定,還是要看清楚科學證據,會將WHO的建議列在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