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在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推動下,G7財長5日達成共識,全球最低企業稅率應定為15%,或將為各國帶來巨額財政收入;拜登政府就有意將當中相當部分收入,用於其提出的巨額基礎建設項目上。

據《工商時報》社論籲,建構更公平合理的全球運作機制,把確保疫苗能夠公平分配,和設立全球最低企業稅制這兩個不同領域的議題兜在一起,乍看之下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它所牽涉的,乃是整體公平性和既得利益之間的競合課題。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打算今夏發行疫苗接種證明給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國人,以便他們出國旅遊,期盼提振商務旅行和其他經濟活動。

在談判陷入僵局多年之後,歐盟各國政府和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通過一項關於所謂大型企業逐國稅務報告的協議,就強制大型跨國公司公開披露在歐盟的利潤入帳和納稅地點的規則達成一致,這是歐洲打擊企業避稅行動的一部分。 針對的是在歐盟單一市場及位列歐盟避稅港黑名單上的非歐盟司法管轄區營運的企業。

七大工業國集團(G7)財長達成共識,將支持美國提出之至少為15%的全球最低公司稅率,谷歌、亞馬遜和臉書等業務遍及全球的科技巨頭料將首當其衝,其後續影響值得關注。此外,諸如愛爾蘭等以低稅負吸引跨國企業投資的「避稅天堂」是否支持這個由全球最富裕的幾個國家達成的協議,亦最終或將成為讓全球合作破局的障礙,也將是關注重點。

針對美國要對六個國家徵收20億美元關稅的威脅,歐洲國家表示希望趕在G7財長會議之前就新的全球企業稅體系達成協議。

綜合媒體報導,歐、美央行齊聲斷定通脹屬短暫現象,繼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並印鈔應市。市場資金嚴重氾濫,催生出一場世紀資產泡沫,實無益於疫後經濟復甦,更在推動全球資金「脫實向虛」,投機炒作成風。股市、商品、物業、虛擬貨幣,甚麼能炒的都在亂炒,監管者無能為力。中、俄相繼為出台去美元化舉措。

中國近來在對歐洲關係接連遭遇兩項挫敗,一是中國與歐盟的全面投資協定,被歐盟議會無限期擱置;二是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集團的「17+1」合作機制。當然,挫敗背後肇因於美中角力,但也該歸咎中國的戰狼外交政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