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中、苗栗將擴大限水,民眾已開始採購水桶準備「搶水」。每逢旱災先犧牲的總是農業和民生用水,大多數的水資源給工業大戶使用,自來水公司卻連年虧損,等於把納稅人的錢拿去補貼工業用戶。其實很多工業大戶、科技大廠樂於善盡他們社會責任,政府應盡速調整價格結構,讓使用者負擔合理成本,才是業者永續發展之道。

經濟部長王美花24日宣布,台中、苗栗將在4月6日轉為水情「紅燈」,採分兩區「供五停二」,對於將實施多久,王美花表示要看老天賞不賞臉。

根據一份刊登在《自然》期刊(Nature)的突破性研究,底拖網漁業釋放的二氧化碳與整個航空業一樣高。

水情吃緊,目前全台農田停灌面積已達7.4萬公頃,佔灌區的24%,創歷史新高。昨(22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諸多立委就質疑,「每次缺水都犧牲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就算水庫的水都給農業用也不夠」,停灌措施是為了減少農民損失,而非為了民生、工業用水退讓。

旱災中央應變中心最快24日召開水情會議,會中可能決定後續抗旱措施。預料本次會議暫不會進入分區限水,但「非工業用水」大戶節水率提升至20%,除新竹、苗栗、台中等縣市外,可能擴大至其他縣市,公營游泳池也可能率先暫時停水;若水情嚴峻未改善,產業用水節水率下一波也很可能調升至15%。

經濟部擬於明年開徵耗水費,據了解,經濟部已向行政院建議,以每月用水超過1萬度以上作為課徵對象,水利署調查,每月用水逾1萬度包括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業等五大產業,還有部分食品業、紡織業,及國營事業的台糖,共計1,817家廠商,每月用水量占比達4成1,是首當其衝要被納入徵收對象。

獨立報報導,根據一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全球河流的流量。 在歐洲北部等地區,氣候變遷使河流流量增加,而南歐、澳洲南部和南亞部分地區的河流流量減少。河流流量增加可能導致洪水氾濫,而河流流量減少可能促使乾旱。

中南部水情吃緊,新竹水庫存量也不足,將影響新竹科學園區作業,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提出鑿井說引議論;國民黨立委林思銘昨質詢時建議王美花,能否使用海水淡化廠,使用者付費就好了?王美花坦言,確想在新竹地區規畫長期海淡廠,以專管方式供應。據了解,目前規畫新增6座海淡廠,總水量達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