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陸媒報導引述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王一鳴表示,此次全面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後的常規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降準後,銀行體系流動性將繼續保持合理充裕。另外,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人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11日表示,短期通膨壓力不大,資產價格相對平穩。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包羅萬象的行政命令,矛頭對準包括科技巨頭在內的大企業,意在限縮其勢力、打擊反競爭行為並促進市場競爭。此舉引發企業團體抗議,顯示拜登政府將面對各行各業利益團體的阻力。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氣候變遷加速,異常炎熱或寒冷的氣溫愈來愈常見,每年導致全球500萬人喪命。
編按:《工商社論》報導指出,ECB(歐洲央行)、Fed(美國聯準會)、BoJ(日本銀行)與SNB(瑞士央行),都以2%為通膨目標,台灣同樣是以CPI的2%做為通膨的警戒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已陸續出現調整,我國央行該以什麼標準當作通膨新指標,拭目以待。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日預告降準,打開貨幣寬鬆的想像空間。市場分析認為受三原因推動,包括穩經濟、助企業抗通膨,以及對沖到期MLF(中期借貸便利),預估最快本周末就會宣布全面降準,降幅為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逾人民幣(下同)9,000億元。
歐洲央行(ECB)8日在決策會議宣布重大決策,將通膨目標從「低於但接近2%」,提高為「對稱性2%」,允許「一段過渡期間內」通膨率在2%上下一定區間內「溫和」波動,亦即容許通膨率暫時超過2%,避免過早緊縮,顯示ECB將在更長期間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以進一步支持經濟復甦。購買資產計畫及各項利率則維持不變。
《金融時報》報導,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發達經濟體的就業人口較新冠疫情爆發前減少約2200萬人。該研究預計勞動力市場要到明年年底才會恢復。
報告中指出,「全球約有15億人生活在面臨『高風險』或『極端風險』的城市。」而這15億人,絕大多數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