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灣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偏低,行政院政策釋出三十六處系統開放民間投資,專家學者昨天抨擊事先未經評估效益和經濟,不僅品質無法獲保障,更有債留子孫疑慮;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坦承雖有思慮不週處,但引進民間力量以補政府不足,長期而言仍是正確做法。

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為象徵國家進步重要指標,但國內至九十二年底僅為十.八七%,十一縣市普及率掛零,政府為加速推動,在挑戰二 ○○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核定六年內投資六百五十五億元;...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台灣大學、成功大學與上海同濟大學共同舉辦的「新世紀水的關懷─海峽兩岸水資源暨環保交流系列活動」,在台北及台南兩地舉行,其中台北論壇於12月20、21日兩天在台大思亮館舉行,邀請兩岸學術界精英共聚一堂,就海峽兩岸共同要面對的問題提出論文,其中2001年海峽兩岸都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由時報河川保護小組顧問溫清光教授主持,內容包括都市環境及生態系統、高科技園區環境規劃與管理、都市廢棄物處理與土壤保育工程、城市空氣污染防治、...

颱風所帶來的洪澇之災,主要是水的處理不當,然而水的問題不在水,在土地,而土地的問題不在土地,在社會經濟,而社會經濟的問題也不在社會經濟,而是在政治。所謂的政治問題就是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防洪需要善用土地,但土地偏偏是民主社會最難解決的政治問題。換言之,洪澇之災就是一種從過去決策累積下來的政治性災害。改善之道雖有偏方和特效藥,但根本之道還是在人的價值觀,因此教育成了啟發人文思考非常重要的投資。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共同主辦「...

桃芝颱風過境,台灣又是一片狼藉,山河變色,人命損傷逾百,民眾要一個安居的環境也變成困難的要求。誰是凶手?是桃芝雨勢太過凶猛?是九二一震災傷痕未復?是台灣國土規畫有重大漏洞?是台灣山林防洪功能喪失?還是河川整治出了問題?凡此種種,都是必須釐清的課題,才能還給台灣人民安居的環境。

為關懷桃芝颱風所帶來的環境災難大浩劫,時報文教基金會邀請政府官員、學者專家舉行「桃芝!逃之?」座談會,共同探究這一場山河變色原委。

...

七一一豪大雨,高雄縣市成了水鄉澤國,遍地盡是泡水車,八百多棟的大樓地下室成了大池塘,也奪走了七條人命,暴雨成災,是天災還是人禍?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中國時報、國立中山大學共同協辦的「水患何時了」座談會,昨天下午在中山逸仙館會議室舉行,由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李彪和兼時報河川保護小組顧問、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共同主持。中山大學副校長周昌弘應邀到會中致詞,與會人士從七一一高雄一雨成災談起,為高雄地下水及雨水下水道功能把脈,...

針對日前發生多起森林大火,導致大片面積的林木遭到焚毀,特地舉辦「梨山/雪霸森林大火復育措施公聽會」,希望找出解決之道。

台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認為,森林的復育措施可分為人工造林與自然演替2種,不過因為台灣的面積狹小,因此以人工造林取代自然演替是較合乎需要,造林時應以混合植林的方式進行,以免因為樹種單一化,造成大規模的疾病危害。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指出,關於災後復育方面,由於目前社會各界對於當地的環境特性並不明瞭,...

大甲溪自三千八百多公尺的中央脊梁山脈奔流而下,湍急水流宛如畫刀,在地表刻出壯麗絕美的景觀,也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與人文。

台灣自經濟掛帥後,過度開發的惡果不斷顯現,土石流與河川毒化最為驚心動魄........漸漸地,一股反省的力量在匯集,彷彿呼喚溯魚回原鄉的動力。

為了對大河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走訪流域,藉文獻圖籍、耆老口述、近身觀察,其能拉近人與大河的距離並修補長期的裂痕。

這是一本認識大甲溪的入門書,...

時報文教基金會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舉辦的「再造九份二山-原鄉重建之夜」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會中邀請各族的原住民在現場歌唱、舞蹈、吟詩,希望原住民愛好大自然的原始本性,使綠化山林的推動工作變得豐富而活潑。

行政院院長唐飛、政務委員黃榮村、陳錦煌、立委趙永清、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時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余範英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局長徐享崑都應邀親臨現場。

微涼的晚間,台北中正紀念堂充滿原住民的熱情。在蔚藍的燈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