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與綠能
- 背景說明
-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 新聞報導
-
海保署預告四項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 鯨豚、三棘鱟等入列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2年05月03日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深受國人注目的海洋野生動物,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法保育及科學調查監測,海保署進一步提出保育計畫(草案),期待以具體行動擴散保育效果。
閱讀全文
天氣炎熱用電增 供電燈號續亮黃燈
來源: 工商時報 — 2022年04月28日天氣逐漸炎熱,家戶紛開冷氣降溫,加上在家上班上課數量增加,讓用電量持續增加。台電預估27日尖峰用電量3,550.0萬瓩,維持在4月用電相對高的狀態,供電燈號持續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
閱讀全文
應對氣候變遷 沈榮津:公私協力打造社區韌性
來源: 中央社 — 2022年04月28日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今天表示,將透過公私協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社區防災韌性,以促進經濟成長,提升整體社會福祉。
閱讀全文
從溫管法到氣變法 台灣淨零永續的未來
來源: 工商時報/陳治維、江雅綺、劉名寰 台灣零碳協會理事長、常務理事、常務監事 — 2022年04月28日聯合國自2000年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繼2015 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到近來的2050年「淨零碳排(Net Zero)」,顯見因應氣候變遷、追求永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間愈來愈強的共識。
閱讀全文
工商社論》淨零路徑應以經濟力量為主導
來源: 工商時報 — 2022年04月27日國發會於3月30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以下簡稱「淨零路徑」),訂定出我國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之行動計畫,使台灣的淨零排放方向因此更加明確、具體,此點應予肯定。然與先進國家作法仍有相當大差距,不免令人有些失望。
閱讀全文
台電公布電力淨零規劃 與西門子合推天然氣混氫示範機組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2年04月27日台灣電力公司今(26)日和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目標2025年達成興達電廠氣渦輪機混氫5%發電示範。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檢視「國土規劃」 以新思維面對氣候變遷
李鴻源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2年03月17日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閱讀全文
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葉俊榮 — 2012年03月15日「我發現,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是用一種『虛無因應』的態度在面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說:「這種情況,如果學術界不大聲地說出來,我不知道還有誰能講!」
閱讀全文
追尋新時代的土地政策
徐世榮 — 2012年03月03日土地政策非常重要,但在論述它之前,必須先確切掌握土地的意涵。土地其實是包涵了多重及複合的價值,理解它必須經由動態及多面向的途徑,唯有經由這種方法才得以抓住其複雜的狀態,不會落入於偏狹的化約主義狀況...
閱讀全文
一種生活態度實踐的起點: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課程
廖慧怡 — 2012年01月18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是樸門(permaculture)的基本精神,而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觀察、互動、有效並靈活運用各種環境與資源。這些貌似簡單的概念,實踐起來其實也是需要調整很多長久以來養成的既有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閱讀全文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柯佳吟 — 2012年01月12日氣候變遷加劇和人類活動直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兩項對陸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數十年來,這兩大因素已經導致棲地縮減與物種滅絕,科學家甚至預估,二十一世紀內還會有更劇烈的環境變化....
閱讀全文
建構海洋台灣發展藍圖
葉俊榮 — 2005年08月01日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脈絡與海洋密不可分。過去受限於威權體制下的陸權思維,使得臺灣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識及海洋政策。隨著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加以永續發展觀念興起,對於海洋環境保護也更為急迫。這些都需要政府規劃清晰的海洋政策藍圖,將海洋事務從狹隘的資源掌控,擴展到生態與社經系統管理,強化臺灣海洋永續治理的量能。
閱讀全文
河川與社區
林 聖芬社區已經成為提高生活品質最基層的單元, 無論就河川保護或是文化的建立,都應該以社區為實際操作的主體。事實上, 政府每一部門也都相當清楚此一問題, 只是各單位碰到互相協調時,就難免有本位主義, 在政府資源是有限的前提下,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各做各的。
閱讀全文
河川清流
林 聖芬河川整治工程屬於公共政策的一環,公共政策的落實並非應由政府部門一肩擔起,民間的參與不僅能使政策推動更有效率,也不會發生政策與民意脫節的情形,而政府與民間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其意義更是非凡。
閱讀全文
- 基金會關注
-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