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與綠能
- 背景說明
-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 新聞報導
-
政院拍板6部門改組!環署升環境部增4署 釀搶位子大戰
來源: 聯合報 — 2022年05月06日行政院修正組織法,將行政院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並新設「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及「環境管理署」。
閱讀全文
學者:企業2030減碳目標仍有段距離
來源: 中央社 — 2022年05月05日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4日指出,Intel已宣布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就要達到RE100的目標(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並逐年提報用電數據),但台積電同時期卻仍增加排碳15%;未來國際不只是比較晶片製程,在減碳、綠能的布局上也是很重要的競爭。
閱讀全文
全球暖化釀嚴重海洋生態災難 科學家憂「大滅絕」再現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2年05月05日《衛報》報導,一份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警告,全球暖化正劇烈改變海洋生態,可能引發數千萬年以來最嚴重的海洋物種大滅絕。
閱讀全文
2021燃煤發電量成長創新高 美能源智庫:暖化不超過1.5°C有困難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2年05月04日《衛報》報導,近日發表的報告指出,雖然去(2021)年全球興建中的燃煤電廠裝置容量有所下降,但煤炭使用量與全世界計劃興建的燃煤電廠數量仍太多,難以將暖化溫度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閱讀全文
海保署預告四項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 鯨豚、三棘鱟等入列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2年05月03日鯨豚、海龜、黑嘴端鳳頭燕鷗及三棘鱟等,深受國人注目的海洋野生動物,除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依法保育及科學調查監測,海保署進一步提出保育計畫(草案),期待以具體行動擴散保育效果。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肩負永續 引領世代
余範英 — 2016年04月13日台電七十歲,運璿院長亦逝世十個年頭了。 一個有歷史傳統的國營企業,早年在孫運璿先生帶領台北、台南工專教授、學子與台電員工,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為台灣鋪成電力建設,首開技術輸出,拓展海外電力市場的故事,深植國人人心,亦成就了台電精神。
閱讀全文
不想缺水就努力節水
歐陽 嶠暉 — 2014年12月31日台灣水資源豐富卻常年水荒,主要原因乃全民無論是民生、工業及農業用水,在平時浪費珍貴水資源,每當至缺水時才呼籲節水。殊不知每年民生及工業無效率用水量達10多億噸,農業用水漏失達20多億噸,平時不努力節水、減漏,形成節水文化,以減少缺水的來臨,卻常年鬧循環缺水的戲碼。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李鴻源 — 2014年10月13日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 — 2014年10月09日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適應異常氣候之治水調適策略—總合治水
李鴻源 — 2013年06月28日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之後,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永續發展的概念不時被提起,這場八八水災讓我們見識到臺灣版的「明天過後」。在這種氣候變遷劇烈與急速影響下,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未來的溫度和雨量只會不斷打破最高紀錄。面對這樣的氣候環境,未來我們再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以更具前瞻性長治久安的遠見和願景,來重新改造已破碎的山河。以下謹提出「四不足四風險」共八大課題呼籲全國重視。
閱讀全文
再訪鰲鼓
李鴻源 — 2013年03月05日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閱讀全文
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潘翰聲 — 2012年06月13日在全台傾盆大雨,到處積水成災中,我想起了前年地球日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氣候變遷國是會議」訴求。我主張由總統府以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主導國是會議,期待各主要政黨領袖齊心面對文明存續課題,邀集環保界與企業界攜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呼籲全民因應極端氣候已無可回頭之下的調適策略。
閱讀全文
檢視「國土規劃」 以新思維面對氣候變遷
李鴻源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2年03月17日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閱讀全文
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葉俊榮 — 2012年03月15日「我發現,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是用一種『虛無因應』的態度在面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說:「這種情況,如果學術界不大聲地說出來,我不知道還有誰能講!」
閱讀全文
追尋新時代的土地政策
徐世榮 — 2012年03月03日土地政策非常重要,但在論述它之前,必須先確切掌握土地的意涵。土地其實是包涵了多重及複合的價值,理解它必須經由動態及多面向的途徑,唯有經由這種方法才得以抓住其複雜的狀態,不會落入於偏狹的化約主義狀況...
閱讀全文
一種生活態度實踐的起點: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課程
廖慧怡 — 2012年01月18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是樸門(permaculture)的基本精神,而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觀察、互動、有效並靈活運用各種環境與資源。這些貌似簡單的概念,實踐起來其實也是需要調整很多長久以來養成的既有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閱讀全文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柯佳吟 — 2012年01月12日氣候變遷加劇和人類活動直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兩項對陸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數十年來,這兩大因素已經導致棲地縮減與物種滅絕,科學家甚至預估,二十一世紀內還會有更劇烈的環境變化....
閱讀全文
建構海洋台灣發展藍圖
葉俊榮 — 2005年08月01日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脈絡與海洋密不可分。過去受限於威權體制下的陸權思維,使得臺灣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識及海洋政策。隨著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加以永續發展觀念興起,對於海洋環境保護也更為急迫。這些都需要政府規劃清晰的海洋政策藍圖,將海洋事務從狹隘的資源掌控,擴展到生態與社經系統管理,強化臺灣海洋永續治理的量能。
閱讀全文
河川與社區
林 聖芬社區已經成為提高生活品質最基層的單元, 無論就河川保護或是文化的建立,都應該以社區為實際操作的主體。事實上, 政府每一部門也都相當清楚此一問題, 只是各單位碰到互相協調時,就難免有本位主義, 在政府資源是有限的前提下,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各做各的。
閱讀全文
河川清流
林 聖芬河川整治工程屬於公共政策的一環,公共政策的落實並非應由政府部門一肩擔起,民間的參與不僅能使政策推動更有效率,也不會發生政策與民意脫節的情形,而政府與民間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其意義更是非凡。
閱讀全文
- 基金會關注
-
建構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