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2008 年世界金融海嘯產生嚴重經濟危機後,法國經濟學家皮凱堤(Thomas Piketty)寫出《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他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變成世襲的資本主義,具有重大的缺陷,會自然不斷地擴大財富與所得的差距。整本書的論證就是資本報酬率大過經濟成長率,擁有資本的人,能獲得高報酬率,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至於沒有資本的人,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所以,他建議結合跨國力量,針對全球富豪課徵資本持有稅。
閱讀全文
菁英的反叛(The Revolt of the Elite and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
我們社會的問題不再是人權、種族或性別歧視的問題,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的失敗、學者的虛偽和自私、民眾的沉默,以及媒體的廣告化操弄。克里斯多夫.拉許呼籲我 們回歸社群、責任感的傳統,重拾民主辯論的價值,並且認識到我們社會的真正困境:問題不在意識型態的對立,而在於新的貧富階級的對立。
閱讀全文
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 林俊義回憶錄
1.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親自執筆撰寫的回憶錄,以生命演化的概念,敘述自己七十幾年的人生經驗,希望帶給台灣當代的年輕人一些啟發。
2.林俊義教授是生物學家,但原本唸英美文學的他,極富文學造詣,讓這本回憶錄讀來像小說般精彩。
3.作者親身參與時代的推演,非洲經驗、密訪中國、戒嚴、黑名單、環保運動、反核先鋒、參選、修憲、擔任公職等,不但是作者個人的生命故事,更見證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
閱讀全文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
本書試圖擷取台灣金融發展的精華,讀者會見到金融體系的種種骨架,眼看它樓起樓塌。將會見到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舞動的裙翼,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澆灌活水。
閱讀全文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探討目前財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社會整體資源以階層來分配這種日益集中的"世襲資本",讓所得收入和勞動付出產生不對等狀態所引發的各項問題。為何現存施行已久的自由經濟政策無法解決此難處?公平、正義的資源分配制度可能產生?一概而論的資產取得對人類追求更美好自由的生活沒有任何壞處?和傳統資本論不同的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認為,國家社會若能制定出激發個人創新及創造財富的機制,讓所有人在追求財富及更好生活的同時,也讓整體社會生活平均都能富裕起來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閱讀全文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政治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活動。不過這種理性源自「情」的鼓動,出於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生靈之苦難的憐憫,種種艱辛與苦難令我們不忍與不甘,動情之後發為關懷與在意,於是構成了實踐的介入。從事政治哲學,是一種情理交織、灌注著熱情的道德實踐。
閱讀全文
蔣碩傑傳:奠基台灣奇蹟的自由經濟導師
本書回顧蔣碩傑的一生和他所提出的經濟理念:從他求學時期、挑戰經濟權威,到發表「可貸資金理論」奠定他在經濟學界的權威地位,以及日後他為台灣經濟發展效勞、在「蔣王論戰」中為學界立下了就事論事的榜樣。本書讓讀者除了深入認識這位傳奇的經濟大師,也了解台灣曾經擁有過這一位經濟導師,為我們規劃經濟發展藍圖,使我們能夠享受目前經濟發展的成果。
閱讀全文
2012世界現況:邁向永續繁榮
為了讓這些重大議題在聯合國里約+20高峰會上及會後得到更好的討論,《2012世界現況:邁向永續繁榮》收錄了創新方案、創意政策和各種新策略,以引領21世紀的人類往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本報告邀請各國專家共同撰稿,全面檢視全球經濟與永續性的現況,為迫在眉睫的環境與人類危機提供具體解決方案,並提出經濟體制的改革路線,以促進生態健康和繁榮。
閱讀全文
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生活事物背後的虛擬水
這是你早上煮咖啡的豆子在種植、生產、包裝、運送的過程中實際用掉的水量。你中午吃的漢堡要2400公升,你喜歡的那條牛仔褲更不得了,要耗去11,000公升。地球的含水量97.5 %為海水,淡水只佔2.5%,而淡水中可供使用的更僅占其中的0.1%。人類要如何因應「水」這項地球最寶貴的資源正面臨的威脅?
閱讀全文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
「余紀忠講堂 種籽營」講師-華而誠推薦:
弗格森在《西方文明的四個黑盒子》裡,認為代議政體、自由市場、法治、公民社會,曾是西歐、北美社會的四大支柱。西元1500年後使西方走上稱霸全球之路的,就是這些建制,而非地理或氣候上的優勢。
但如今,這些建制已敗壞變質,情況令人憂心。
閱讀全文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
「余紀忠講堂 種籽營」導師-何志欽推薦:
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等事件告訴我們,「國家破產」距離我們很近。許多國家打著金援銀行、振興景氣方案、拯救瀕臨倒閉企業等幌子,對百姓勾勒海市蜃樓美好遠景,甚至以此為由,恣意舉債;但卻不曾深入思索,「好債」與「壞債」影響日後深遠。舉「好債」進行基礎建設等用途,不但創造經濟效益,甚至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再造乘數效果。反之,如果借錢胡亂消費,浮誇隱藏性國債,恐怕是打腫臉充胖子,讓今日的消費提前預告明日的破產;後果只會惡化國債問題,導致「壞債」的沉重壓力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閱讀全文
理尚往來:新未來公民的品德素養 講理就好10
「余紀忠講堂 種籽營」講師-洪蘭推薦:
大家天天高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忘記了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原則,自由的後面是責任,大家以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佛洛伊德說:「大部分的人不是真正要自由,因為自由伴隨責任,而多數人害怕責任。」我們社會的問題就出在大家只要有自由不要負責任,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懸崖就出現了。
閱讀全文
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
「余紀忠講堂 種籽營」講師-華而誠推薦:
中國為什麼能夠在過去的30年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從一個貧窮的國家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是怎麼造成的?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與挑戰?中國怎樣才能實現順利轉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國家?本書試圖解答上述問題,即進一步開放市場並加速民主法治的進程,使中國的經濟及政治體制,實現從威權發展模式到民主發展模式的轉型。
閱讀全文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推薦: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閱讀全文
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裡, 有某種非常錯誤的地方。三十年來,我們把追求物質利益的自私行為貼上體面的標籤:事實上,我們對集體目的所剩無幾的理解,就是從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自私追求而來的。我們知道事物的價格,對於其價值卻沒有絲毫概念。對於一項司法裁定或法案制定,我們不再問:這是善嗎?這公平嗎?這正義嗎?這樣對嗎?這能幫助帶來一個更好的社會或更好的世界嗎?這些從前都是政治唯一關心的問題,即便答案往往並不容易。我們必須重新學著提出這些問題。
閱讀全文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南方朔推薦:「本書對『市場失靈,政府失能』所做的病理診斷,乃是我讀過的最有知識縱深、也最吻合現實的深度批評。」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重建有感成長與社會正義的經典著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是省思全球化與自由市場最清醒的聲音。2008金融危機後,史迪格里茲受法國前總統薩科齊邀請,擔任國際經濟與社會進步評量委員會主席,打破GDP的迷思。
閱讀全文
克魯曼觀點:拚有感經濟
當各國政府紛紛以削減支出、撙節措施,對抗蕭條景氣之際,克魯曼卻獨排眾議,主張經濟長期衰退會導致工作機會缺乏,進而對人性造成巨大的傷害。財政緊縮等於在沙灘上蓋城堡,要讓失業勞工和閒置的生產線都能盡全力運作,最正確的做法是:
提高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
閱讀全文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中研院院士、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于宗先老師執筆,討論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必須先回頭探究產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遭受挫折的原因。本書探討台灣產業的變遷、產業發展的方向、各項傳統產業的興起、沒落與蛻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成為經濟亂源的虛無金融業等,最後提出檢討與期許,並規畫應變策略。解析產業變遷,突破發展困境!
閱讀全文
《思想》季刊
歷史經驗與個人成長的交互刺激和支援,《思想》的出刊是要鼓勵中文知識份子,面對這個大變動中的世界形勢與歷史漩渦,忠於知識人的人文理想,為著人性的寬厚與進步,進行自己的思考努力。尤其要強調的是,基於全球化的現實趨勢與中文的國際性格,
閱讀全文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