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他們還不滿十八歲,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兒少機構,卻在不意間成為其他院生性掠奪的對象;他們為了幫家裡多攢一點錢,遠走異鄉,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分子,不但被強制洗腦,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剝奪;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閱讀全文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閱讀全文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
本書的深度既可以作為是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良好教材,但它深入淺出的寫作與圖表也可以是一本激發社會大眾創造性思考的精彩書籍。我強烈推薦給大家,因為它一定會對你過往的世界觀帶來很大的衝擊。
閱讀全文
巨人:美國帝國如何崛起,未來能否避免衰落?
美國是帝國嗎?如果是,為何美國人一直否定自我?帝國等於霸權嗎?當年大英帝國與今日美國有何異同?後者能給前者什麼歷史教訓?最重要的是,自我否認的美利堅帝國,對期待美國軍事干涉的國家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
閱讀全文
建構氣候轉型立法:比較立法與議題論述
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所必須面對的最嚴峻挑戰,也給全球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轉型需求,除了發展模式的轉型、治理策略的轉型,當然也包括法治規範的轉型。在國際規範的層面,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到目前的《巴黎協定》,清楚呈現出了規範模式的轉型。
閱讀全文
美國夢的破碎與重建:從總統大選看新冷戰與國家學習能力
本書綜觀歷史、內政、經濟層面,分析美國社會脈絡對於政黨政治的影響,並繼《中美貿易戰》一書,分析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互動。歐巴馬和川普的當選,其實是美國社會兩股大力量歷經近百年的角力,所帶來的結果。這些牽動美國執政黨光譜位移的決定性因素,是否又會在2020年川普與拜登對決中再次發揮力量,並持續影響選後大局?這些變化,也將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版圖、新冷戰態勢下的國際情勢,以及台灣的選項。本書亦從「國家學習能力」的觀點出發,探討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政經演變,進而掌握世界未來的動態。
閱讀全文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
「監控資本主義」如何在過去十年全面掌控人類生活?我們又如何一步步失去了自由意志與基本權利?本書提出的宏觀論述與紮實證據,有助於我們面對當前民主發展的最大危機。這場擁抱或反抗「監控資本主義」的戰爭,將決定每一個人在「數位未來」中的面貌。――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閱讀全文
錢復回憶錄・卷三:1988-2005台灣政經變革的關鍵現場
本書由錢復親撰,以宏觀角度爬梳台灣在1988-2005年間的關鍵政經及外交發展,內容依據他歷年工作所累積的文件、函件、筆記以及日記,加上親身參與的聽聞與對話,經過近15年的撰寫,克服中風復健等歷程,終於完成這本珍貴的回憶錄,以第一手史料及觀點,並收錄近百幅珍貴照片,呈現大時代變革下的歷史樣貌,想要深入了解台灣如何走過民主轉型和外交風暴的讀者不容錯過。
閱讀全文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也正處於科技大爆發對現有社會體制帶來顛覆性衝擊的文明蛻變前夕。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因此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
閱讀全文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二○○八年,台灣政黨二度輪替,當時嚴長壽出版了《我所看見的未來》,獲選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曾得到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榮耀。也是從總統到基層公務人員、里長的必讀書籍。
可惜經過八年歲月,當時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在」,台灣走上了與書中期待背道而馳的方向,處境更加艱難。過往帶給我們好日子的「機會雲朵」已飄走,經濟優勢用罄、人才存糧耗竭……。
嚴長壽忍不住自問: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閱讀全文
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
他是公共知識分子、思想家,更是實踐者,堅定持續長達半世紀的社會改造運動。朋友都叫林孝信「老林」。他創立《科學月刊》,以熱情吸引參與者,在現實中創造條件,以運動的方式推進科學知識普及;他投入保釣運動,將不平化為力量,從愛國情懷與民族主義出發,發展出「第三條道路」;他積極參與社大運動,以「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為目標,改革教育體制;他大力推動通識教育,致力促進民眾批判精神與批判能力的培養,進而達到「賦權」的目的;他念茲在茲左翼運動的實踐,視其為第三世界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閱讀全文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
過去一、二十年,除了專業研究之外,我曾作過一些通俗演講、寫過一些散篇文章,這些演講或文章大多與我專業沒有直接關係,卻多少表達了我對這個時代學術、文化狀況的觀察。我一直對多年來催促我寫這方面文章的人心存感激,他們的熱情使我回想起我十幾到二十多歲時台灣文化界的場景,當時高信疆先生等文化人緊張而熱切地催生各種文化議題、催出各種文章,那一幕又一幕的風景,如今卻已經不存在了。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改革進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將繼續呈現出巨大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如果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基於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將舉步維艱,甚至有半途而廢的風險。
閱讀全文
921震後20年紀事:以及核電爭議與全球氣候變遷
921大地震到今年滿20年,在災後擔任921重建會執行長的黃榮村,最近出版《921震後20年紀事以及核電爭議與全球氣候變遷》一書,從重建會執行長的角度切入,描寫當時重建過程的種種現象及遭遇到各種瓶頸難處,並呼籲將當時患難與共情感擴散社會。
閱讀全文
紅旗警訊:習近平執政的中國為何陷入危機
習近平執政的中國讓我們警醒,必須重新思考與中國在政治和商業的交往之道。我們應該思索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在何處應該畫下紅線,以及在何時應該發揮影響力。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了解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政局,中國經濟眼下與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這就是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我們需要提防中國已顯現的危險訊號、經濟警訊,對於習近平統治的中國帶來的陰影,必須有所防備。
閱讀全文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裝)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才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才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了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閱讀全文
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
經濟史家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是一本重量級的經典。這本出版於2001年的皇皇巨著之所以近20年來都歷久彌新,並不只是因為彭慕蘭是美國史學界唯一一位兩度榮獲費正清獎榮譽的學者,還是因為這本經典所叩問的主題(一如副書名所示)在今日世界依舊重要,才得以憑藉翔實的跨學科研究而在史學與經濟學界占有一席之地,並成了一座任何想探索此主題的人都無法避開的高山。
閱讀全文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本書針對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連結的模式,提出完整的解釋。台商作為「中間人」,促成中國從廣東賺取第一桶金,這桶美金作為「原始積累」,迂迴造成「中國崛起」。作者從全球價值鏈切入,指出「尋租發展型國家」,在經濟發展與財政攫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解釋架構連結了全球層次與在地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剖析政商關係的運作。並提出「機構化尋租」、「在地鑲嵌治理」、「公民身分差序」等概念,突破既有文獻對中國發展邏輯的理解。中國崛起的訣竅是「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但目前「世界工廠」遭遇轉型困境,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閱讀全文
水污染防治原理與實務
全書由水污染防治的基礎與流程介紹開始,進而到水文水力的概念,逐漸深入至水質水量的調查與污染負荷推估;最後,針對現今國內水污染現況與用水需要,說明廢水處理方法,受污染排水或河水再淨化及水體內水質淨化方法等控制技術,並分析比對美日對污染源的管制歷史和方法,以作為台灣污染管制之參考。
閱讀全文
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
中共和美國貿易戰的近因,是川普當選後所採取對中強硬政策,而此戰的演變另還有長期的、結構上的源由,包含反全球化、貧富不均、保護主義和美國的政治版圖。本書目的就是要解釋這些長期結構上的原因,以及在近戰中川普政府所持的態度和作法,進而剖析未來的可能發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