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
李鴻源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為水利工程專家。
曾任內政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縣政府副縣長、臺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專長是水文分析、水資源系統分析、河川水力學、泥砂運動力學。
搶水大戰 把廢水變「油水」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也談荷蘭治水
整合、協調、對話的夥伴關係成了千百年來荷蘭政府運作的文化。就因為這獨特的文化,這一人口不多、資源缺乏、災害頻繁的小國能在十五世紀成了海上霸權,至今在歐洲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更是世界上對外援助名列前茅的國家。
閱讀全文
生物多樣性與水利工程的對話:李鴻源專訪
過去李老師曾以水利專長,協助復育櫻花鉤吻鮭、為新北市規劃300公頃人工濕地並結合環境教育,擔任內政部長期間致力推動國土規劃,並且長期扮演工程與生態界之間的對話橋樑。在本次專訪中,李老師談到了上述經歷,並且特別說明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最後期勉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學用功、務實、溝通並持續關心。
閱讀全文
美麗與哀愁過後
一部紀錄台灣美麗與哀愁的記錄片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迴響,喚起了大部份國人的危機感及環境意識。但面對這些不能不面對的嚴峻事實,我們除了哀愁外,更要省思的是如何從政策面、法令面及執行面提出具體行動方案,更謙卑的學習與這塊土地共存。
閱讀全文
珍重再見
我個人一直以諸葛孔明的「澹泊以明性 寧靜而致遠」當做人生座右銘。因為淡薄,所以無我,因為無我,自然能夠察知自己的本性及天命。既知本性及天命,再加上無我,心理自然寧靜,思路自然清晰,自能掌握全貌,避免許多冤枉路,故能致遠。這也就是我常掛在嘴巴上的「跳出框框看問題 out of box thinking 」的具體實踐。
閱讀全文
於幼華
現在基金會仍積極的運作著,但會場少了一位壯碩的身影及淡淡的煙位,總有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憾。每次開完會,余小姐總會嘟噥兩句「於幼華這死傢伙,也不曉得快回來做事,不理他了」。
閱讀全文
適應異常氣候之治水調適策略—總合治水
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之後,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永續發展的概念不時被提起,這場八八水災讓我們見識到臺灣版的「明天過後」。在這種氣候變遷劇烈與急速影響下,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未來的溫度和雨量只會不斷打破最高紀錄。面對這樣的氣候環境,未來我們再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以更具前瞻性長治久安的遠見和願景,來重新改造已破碎的山河。以下謹提出「四不足四風險」共八大課題呼籲全國重視。
閱讀全文
再訪鰲鼓
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閱讀全文
永遠的老闆娘-萬水姊姊
第一次看到陳萬水女士,雍容華貴,臉上堆滿了笑容,像極了我熟悉的眷村媽媽。因為我是最新也是最年輕的成員,加上拘謹的個性,和大伙很難打成一片,她總是特別招呼我,讓我沒有被遺漏的感覺。她非常謹守份際印象中除了官式活動,從沒在省府大樓出現過。
閱讀全文
檢視「國土規劃」 以新思維面對氣候變遷
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閱讀全文
落實夥伴政府 公告危險區域
自新北市等五都市長宣誓就職後,加上桃園準直轄市,六都十六縣的國土空間及政治治理架構已然形成,但台灣卻缺乏負責任的國土計畫前瞻指導、規範各市縣的國土規劃及空間治理。
同時,六都形成後,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便是行政院組織改造即於民國101年上路,全民正密切關注相關變化調整,冀望由組織改造建構足以因應未來挑戰的行政組織架構,讓台灣在全球化風潮中屹立不搖成長茁壯,後六都時代的流域治理與防災、救災、減災工作,更是當前各級政府的迫切課題....
閱讀全文
八八水災與治水工程
台大土木系李鴻源教授指出,莫拉克颱風不會是讓國家防災機制全面啟動的第一個颱風,以國際級的國家防災應變能力而言,台灣欠缺長期以來的國土監測、災難預警預防、事故發生的緊急應變措施網絡、災後重建的社會心理輔導與民生支援;而這些需要長期耕耘與寂寞相伴的第一線工作性質,在世俗眼光下難以被看見與鼓勵。莫拉克不會是最後一個莫拉克,我們只是在向苟延殘喘的虛擬安全提款...
閱讀全文
治水,要從哪裡下手?
98年7月份的颱風,吹得臺灣風雨飄搖,更吹皺了臺灣的一池『水問題』。為此,杜風特別採訪了土木系水利組教授、時任台北縣副縣長的李鴻源,來談談以他的觀點,目前臺灣因應水災問題時該聚焦的關鍵何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