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漢
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併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是台灣最具國際聲望之政治學者之一。
研究專長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係、民主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長期開設「中國大陸政經社變遷」、「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及「東亞政治經濟」等課程,在大學部則教授「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政府與政治」等課程。
朱雲漢:一位美國過客的惆悵記憶
去年10月間許倬雲先生賜寄「過客札記:美國六十年」初稿,這本書既是他客居生涯的回憶錄,也是剖析美國社會病理的診斷報告,更是充滿惆悵與悲憫之情的動人史詩,生動地述說著美國社會與政治體制為何一步步走向衰敗。......
閱讀全文
朱雲漢: 胡佛─引領民主大潮的精神導師
短短3個月內,楊國樞院士、胡佛院士與沈君山校長等3位戰後台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最突出的標竿人物相繼過世,令人無限感傷。他們3位在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對台灣的威權體制鬆動、政治改革與民主轉型曾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
閱讀全文
杭州峰會一舉跨越三道歷史分水嶺
上個月由中國大陸主辦的G20集團杭州峰會是一場開啟歷史新頁的盛會,這場峰會必定成為21世紀全球秩序重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次G20領袖會議達成對多項政策綱領文件的共識,等於正式啟動了全球經濟合作機制的系統性改革,也標誌了人類歷史正式告別以西方為世界中心的時代。
閱讀全文
誰來馴服這匹憲政脫韁野馬
長久以來,立法院是台灣民眾信任度最低的憲政機關。第9屆國會伊始,結構大換血,各界都期盼立法院氣象一新。最近各黨團都提出國會改革方案,民間監督團體也提出不少建議,但這些改革方案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這些年來,台灣民主體制運作失靈的主要根源在行政、立法關係嚴重失衡。
閱讀全文
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
要讓一個新生民主體制落地生根,需要經歷相當漫長的學習與反覆實踐過程,但要讓其崩壞,卻易如怪手拆屋。如果民主大廈的根基本來就不牢固,就有可能在眾人尚未驚覺的情況下,被社會中少數但激進的群體一推而倒。
閱讀全文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
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閱讀全文
永續發展的道路 兩岸可共同探索
當前兩岸社會在地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均面臨巨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兩岸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本來就面臨非常類似的環境制約:相對於人口基數,土地資源稀少、水資源短缺,地質條件與生態環境脆弱,再加上人為過度開發,乃至於環境負荷過重,導致巨型天然災變日益頻繁。同樣的,對兩岸而言,有效推行節能減碳以及降低對石化燃料倚賴,都是十分緊迫而無可迴避的可持續發展課題。
閱讀全文
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四大挑戰
中共第五代領導人在未來十年所面臨的主要發展挑戰有四:第一是如何突破中等收入的陷阱,讓中國大陸順利的邁入中高收入新興工業化國家之林;第二是如何在經濟規模倍增的過程中避免貧富差距的擴大,讓中國大陸逐漸形成以中產階級為主幹的橄欖型社會,防止出現兩極化矛盾;第三是如何在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平順的吸納大批來自農村的新移民,確保社會穩定;第四是在中美綜合國力興衰交替的歷史關鍵期,如何維持與美國的建設性交往關係,避免發生戰略攤牌。
閱讀全文
悼念一位廿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
對於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霍布斯邦更是憂心重重。在這個極端舊時代中孕生出來的新紀元,代議民主難以適應網路與個人媒體的革命浪潮;不受駕馭的全球性自由市場已經凌駕所有政府與國際組織之上,經濟全球化所帶動的資源席捲與再分配,不斷將社會推向裂解的邊緣,資本與勞工、老年與年輕世代、本國人與新移民之間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對所有國家政治體制的利益協調能力構成嚴重壓力。
閱讀全文
對民主與市場的反思:一個政治學者在21世紀開端的沉痛思考
扭曲市場與民主的根本力量,是美國過去二十多年來打造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這個新的秩序讓美國式資本主義所向無敵,讓資本在全球範圍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宰地位,民主與市場兩者都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俘虜。全球資本主義使得極少數跨國企業精英取得影響國家政策、支配社會基本遊戲規則的無比權力。
閱讀全文
台灣是地球上少有的富豪樂土
在大陸作為富豪更很難卸除原罪感,大家都懷疑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掘的;而且富豪的社會公信力並不高,因為「為富不仁」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在台灣,富豪有能力塑造社會的主流價值,如果捐助一些藝術文藝活動,或是參與公益事業,更是很容易成為令人景仰的社會名流,比政治人物更有公信力,也是年輕人崇拜的對象。
閱讀全文
臺灣如何因應巨變時代的來臨: ECFA以後的生存發展之道
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全球的生產活動重心加速向非西方世界移轉,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數字來說明,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全球經濟實力與財富快速重新分配。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也就是1973年,用購買力等值(PPP)計算,西方國家(西歐、美、加、紐、澳)的GDP佔全球GDP的比重約為51%,所有其他國家只佔49%;經過三十年,到了2003年西方國家的比重已經下降到40.4%,非西方國家上升到59.6%。從現在開始再往前推二十年,也就是到了2030左右,西方國家的比重會進一步下降到32%,而非西方國家會繼續上升到68%,其中印度與中國大陸合計將佔到34%以上。這意謂著我們過去熟悉的世界即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閱讀全文
世界的中國與中國的世界
最近《紐約時報》連續發了兩篇頗有深意的報導。四月上旬《紐時》記者報導美國加州州政府已經與中國政府簽署一項合作意向書,這個合作計畫打算引進中國大陸的高鐵系統,大陸當局承諾將提供所有的設備、技術以及工程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貸款,並承諾雇用大量本地勞工...
閱讀全文
大轉折--從金融危機談四重歷史新趨勢的疊加
這是一個“巨變時代”,是美國單極體系衰落、第三波民主化退潮、資本主義全球性擴張進入強弩之末和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四重歷史趨勢轉折的疊加...
閱讀全文
從台胞證看「一台兩治」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民意市場裡一向乏人問津,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台胞與台商開始身體力行「一個台灣兩個治權」。「一台兩治」現象的浮現,意謂著為數眾多的台灣民眾與企業同時隸屬於兩個作用高度重疊的統治關係,他們的生存機運與基本權益同時繫之於台北與北京的公權力行使...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