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動態與觀察
預見科技桃花源
【TechTHY預見科技桃花源】計劃為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與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的專案計畫,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史欽泰前院長發起,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友會支持推動。
閱讀全文
「地表最強里長」談南機場都更
拜訪傳聞中「地表最強里長」,中正區忠勤里的方荷生里長,適逢午後雷陣雨,里長把握時間去家樂福載民眾捐贈的物資,在車程中跟我們分享南機場的都更情況。
閱讀全文
友善書業:我們接了先行者的棒子
上一次走進實體書店是何時呢?除了誠品、金石堂、五南等等,你有走進過街角的小書店嗎?上週拜訪了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讓我們了解台灣各處的小書店怎麼在艱困的經營處境中,用理想滋潤他們深愛的土地
閱讀全文
夢想城鄉:我也有一個夢
手作木工班、藝術創作班、流浪者地方導覽,這是一般人最容易看見協會的工作樣貌。「我們希望營造一個差異共存、共融的社會」協會的宜潔這麼說,為此,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一腳踏上最難的一條路:陪伴社會底層的弱勢者;他們是貧困、流浪、被忽視、被排除的一群人
閱讀全文
千億挺就業,挺得到每個人嗎?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最常反應在市井小民的身上,尤其是底層生活的弱勢者,他們大多從事的是服務業、臨時工,他們所面對的挑戰遠比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還大。行政院推出「千億挺就業」的計畫是否能夠挺得到每個人呢?
閱讀全文
因為拖了,很多事情就過去了~
在擁有最豐厚藝文資源的台北市,對文化的意識與重視卻無法反應在文化資產的保存上。政府沒有夠好的協調平台,而文化局在過程當中扮演的角色也模糊不清,以致像片中李庚霖這樣的文化工作者在文資保存的協調會中,常處於溝通上的劣勢。
閱讀全文
我們都面臨一個選擇,要不要留下來?
創辦人之一劉育育說:「社會運動的形式比較激烈,它是在救火,我們的思考是,如果這裡可以往下紮根,了解這個地方的特色,然後在地的民眾可以重新拿回自己的文化自信,那他在面對不當的開發之後,他就可以用公民表達的方式,去表達自己要什麼跟不要什麼」
閱讀全文
資源有限的時候,選擇「共好」
原來曾經以糖業興盛的新營,也曾是台南縣政府的所在地,隨著傳統產業的沒落,如今新營人口逐漸流失,當年的縣治大鎮,悄悄變成了現在我們口中的「偏鄉」。雖然這裡不乏硬體建設如車站、轉運站、文化中心,以及興建中的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然而如何匯整在地的軟體實力,帶動新營的地方創生,才是真正的挑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