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張子敬:大企業用碳費鼓勵減碳 小的不一定用同樣方式
來源: 聯合報 — 2022年05月11日立法院社環委員會今天審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減碳工作會「先大後小」實施,大企業要用碳費等手段鼓勵減碳,但小的不一定用同樣方式,會評估各種工具對不同排放源的減碳效果。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 環保團體籲納入低碳蔬食政策
來源: 中國時報 — 2022年05月11日生態、環保團體今(10)日發布聯合聲明表示,甲烷的溫室效應約為二氧化碳的80倍,減少甲烷排放是最快速有效且經濟的減緩措施,有助於控制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1.5度,透過畜牧業減排是不可忽視的淨零排放策略。
閱讀全文
工總新任秘書長 勞動部前次長陳益民接任
來源: 聯合報 — 2022年05月06日工總前理事長王文淵日前請辭引發工總高層人事大地震,據了解,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接任工總理事長後,已決定延攬曾任勞動部前政務次長、行政院顧問的陳益民出任工總秘書長,希望借重陳益民的專長,促進勞資關係發展。
閱讀全文
日美將開展比2奈米更尖端半導體技術合作
來源: 日經 — 2022年05月06日編按:中美科技戰壁壘分明,美國為鞏固供應鏈短缺之餘,以及先進國防發展,近期《日經》報導,日本、美國政府已快要對攜手生產2奈米以下製程晶片達成共識,兩國也著手設計避免科技外洩的架構,中國是他們當心的對象。 傳出日美兩國政府將深化合作,打造尖端半導體設備供應鏈。
閱讀全文
台積電先進製程 威脅美國優勢
來源: 日經 — 2022年04月28日綜合《日經》報導,全球半導體短缺嚴重的背景下,全球最大半導體生産廠商台積電已發展到了各國政府通過台灣當局請求台積電協助增産的罕見事態。 美國憑藉自己設計的水平分工,推進沒有工廠的經營,誕生了高通及英偉達等實力企業,但台積電擁有了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
閱讀全文
工業、製造業生產連26紅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2年04月26日經濟部統計處昨(25)日公布3月工業生產指數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兩指數雖然均創同月新高及連26紅,但其中的化學原材料業及基本金屬業均因303大停電,導致製造生產停滯,呈現連四黑。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刊登】數位監控VS應用 跨世代交鋒(刊登於109.10.29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20年10月29日常言道,人生七十才開始挑戰不斷,在新時代的到來,基金會應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可以量能建構的場域和典範,把七十歲、五十歲、三十歲、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一起討論台灣未來重大議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期待三十歲能將七十歲與五十歲的經驗傳承。
閱讀全文
【基金會刊登】揭開數位面紗(刊登於109.10.28中國時報A8.A9)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20年10月28日承擔與試煉系列座談一直是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挑戰。來自時報出版公司趙董事長推薦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下冊,在資本主義作為全球化多年推手,哈佛社會學者祖博夫(Zuboff)出書,對當今資本主義提出挑戰,面對未公開揭露數位操控造成的不安與威脅,深刻且清楚的描繪發展趨勢,發出警訊。
閱讀全文
走訪萬華在地店家,看見「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社區共好
2020年06月24日本篇文章訪談了三個萬華在地店家,聆聽他們在本業之餘,如何為地方貢獻心力,透過他們的故事,帶你看見人們口中「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
閱讀全文
「東京是個黑洞,把年輕人都吸走了」日本用3大關鍵讓偏鄉重生
2020年06月17日行政院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去年底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回顧日本經驗,雖然各村鎮策略不同,但梳理出的成敗線索中,仍十分值得台灣參考。
閱讀全文
你說,艋舺到底有什麼?那些掉在歷史夾縫的都市變遷
2020年06月09日艋舺在過去50年來,歷經清代、日治的繁華,已漸漸趨向沒落、邊陲化。社經結構變遷後,高齡化、廟宇集結等現狀又使周遭成為一種不安全、紊亂與錯綜複雜的舊城象徵。即使與西門町鬧區相隔不遠,這一帶除了龍山寺有較多觀光客以外,的確不像是其他年輕族群會出沒的光鮮亮麗區域。即使是研究者也多朝向華西街、煙花巷、龍山寺廣場遊民等議題探討,而較少讓現今這塊地區與300多年來的歷史風華連結。
閱讀全文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