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基金會刊登】揭開數位面紗(刊登於109.10.28中國時報A8.A9)
承擔與試煉系列座談一直是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挑戰。來自時報出版公司趙董事長推薦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下冊,在資本主義作為全球化多年推手,哈佛社會學者祖博夫(Zuboff)出書,對當今資本主義提出挑戰,面對未公開揭露數位操控造成的不安與威脅,深刻且清楚的描繪發展趨勢,發出警訊。
閱讀全文
「地表最強里長」談南機場都更
拜訪傳聞中「地表最強里長」,中正區忠勤里的方荷生里長,適逢午後雷陣雨,里長把握時間去家樂福載民眾捐贈的物資,在車程中跟我們分享南機場的都更情況。
閱讀全文
走訪萬華在地店家,看見「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社區共好
本篇文章訪談了三個萬華在地店家,聆聽他們在本業之餘,如何為地方貢獻心力,透過他們的故事,帶你看見人們口中「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
閱讀全文
「東京是個黑洞,把年輕人都吸走了」日本用3大關鍵讓偏鄉重生
行政院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去年底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回顧日本經驗,雖然各村鎮策略不同,但梳理出的成敗線索中,仍十分值得台灣參考。
閱讀全文
重公平恐賠競爭力 攬才要非常手段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前陣子發布二○一七年世界人才報告,示警台灣整體環境無力留才,遑論對外攬才,加上中國近年來祭出免試招收台灣學生的惠台政策,向台灣優秀學子招手。曾在美國工作廿年、放棄IBM資深研發主管優渥薪資回台創業的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強調,「得人才者,得天下」,國際人才的爭奪等同是一場現實且殘酷戰爭.....
閱讀全文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閱讀全文